小斂 ?小斂前一夕全家無眠,確立喪主,一般為嗣子。喪主、主婦守尸床左右以表盡孝,謂之“伴宿”,亦稱“坐夜”。第二天一早“朝哭”后,舉行小斂。逝者已去,穿上壽衣,開始處理遺體,其具體細節是:以巾洗面整容后,放置口含,執事者設含具,用一竹筷楔齒以便口含。喪主起身浴手,親自以勺取飯實于口,然后置入玉珠。完畢,哭踴(跳起頓足)。
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不宜直接用手觸尸,同時也為大殮的順利進行,備四條白絹或布制成的絞繩,六條用以抬舉尸體的布帶及一衾。衾用方六尺左右的緞或綢,緞需三幅,綢需五幅,里裹裝棉絮。將斂,設斂床于夷斂尸床西。然后執事者執帶、絞、衾以次入。喪主與執事者用三帶舉尸遷于斂床。此時喪主哭踴。執事者把另外三帶施于夷床,次施絞繩,橫下縱上。衾對角直南北,斜置于絞繩上,以掩覆尸體手足。完畢,再舉尸奠其上。此時主人哭踴。執事者去帶、掩衾,系絞以包裹尸體。先縱系后橫系,并作死結。完畢,主人哭踴無數。執事者以衾覆尸,退。執事者撤出斂床,仍移案于尸床前,下帷。
然后,把尸體覆蓋夷斂置于前上房靠北之床上,頭南向。再后,用木棒以白紙捆扎,剪成流蘇,放置在大門外,以標示府喪(男喪置左,女喪置右)。凡門皆懸白帳;用白布設帷堂于前上房。如正值暑天,則有專人負責由冰庫運冰至尸床,以防尸體腐爛。設燎盆于前上房門外,以備燒紙錢;設拜棚于院內,棚中設香案,南向。其前為奠位,又前為拜位。前上房內,尸床前設幃,陳設椅子、供案,即為初喪靈位。案上焚香燃燭,以輩分的大小依次排列前跪啼哭,年幼的晚輩環繞各自長者,以盡哀。喪主及眾主人去冠半披發,另一半以麻系之;主婦及眾主婦盤髽去笄,以麻系之。披發一縷或左或右(以顯示其喪為父為母),趿鞋趨步依次分列兩邊,男東面西,女西面東,夾床而跪,哭聲不可間斷。喪主直系孫子輩以下及侄子,這時也要去冠、襪。孫以下男子跪主人后;婦女跪主婦后;父兄于東;眾子弟坐戶外或堂下;眾婦女在西房。這時,如有賓來哭拜,眾子弟陪哭,謝拜,喪主俯伏,哭于位。來賓入吊主人,主人哭而稽顙(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賓回,喪主不送,眾子弟代送。
是夜設燭于堂內靈座案上,庭院中設高燭檠(qíng)。喪主及主婦守尸床于左右。
古人認為斂衣禁用毛皮制作,恐來世轉生為獸類,或恐尸體與獸革連為一體不能辨認,故衍圣公府喪葬從不使用毛皮制作的器物。三日小殮穿壽衣為常服,罩以衾;五日大殮再穿官服,夫人則全身涂抹香料,鳳冠霞帔。
大殮? 大殮前一天請棺,以便入棺為柩。一般情況下,衍圣公及其夫人健在時就已備下棺槨,放置東院“柴火房”,取“觀財”之意。其棺槨亦十分講究,大多用上等的木質精心打造而成,如民國時期孔令貽的棺就使用了產自福建的紫杉制作而成。棺槨的制作過程是嚴格按照當地傳統工藝精制而成,工序復雜而漫長。據《孔氏家儀》載:“(棺)內外皆宜漆,漆中宜加磁末,不可用灰及粉。用急者,內不及漆,則灌瀝青,厚半寸許,亦不易朽。合瀝青之法:每松香一斤,春、秋入黃蠟三兩、香油一兩半;夏月減黃蠟一兩、香油半兩;冬月加黃蠟一兩、香油半兩。周棺之裹,約用松香六七十斤。或云此法尚易裂,再少入蛤粉乃佳。”而孔令貽棺的制作,為其堅固恒久、防腐防浸,棺內里壁起膏用灰布貼蒙,刷清漆工料;外起膏打磨共上清漆六十二道、灰漆二十五道,再以朱漆三道粉刷后,棺蓋及兩側再繪制精美圖案,棺首一“奠”字,皆柔(描)金;上覆紅緞衾,使棺在整體陰森中透著富貴與豪氣。

△孔令貽
請棺,一般選擇在未時(下午1點至3點)進行,是因未時屬土之故。執事者至存放棺處,前有著吉服禮生執高照燈二對、甏燈二對、宮燈二對、角燈二對、提爐一對導引,由差役抬至前上房院靈棚內,稍西,南首。另外在棺西備好“仰塵”,仰塵為棺內防塵之具,清早期用薄木版,涂以粉,貼七枚銅錢及一小鏡,蓋棺時加此版于棺內口上,俗謂之“七星版”。后因版薄易朽,增加了楠木鏤空花版一層。????
大斂開始,備衾二方、絞繩十二條、布帶三條。將斂,執事者移供案于室內,東設饌,布置斂床如小斂。完畢,奉布帶、絞繩、衾、禭衣(族人吊奠,俗稱“帳子”)以次入。喪主與執事者舉尸,遷于斂床,喪主哭踴。執事者施三帶于夷床,布絞、衾,再布絞、衾,乃布禭衣,完畢,再舉尸奠其上,喪主哭踴。執事者去帶、掩衣及衾,系結絞繩,再掩衾、結絞。然后撤出斂床,移夷床于稍西(因棺將奠于此),喪主哭踴不止。此時,陰陽官在前上房鋪設完備,尸床稍東移,再請棺于前上房內,移尸于棺,放入明器(此為棺內明器)。西廂房請“重”,四氏學學童十人入,用子棉、燈草、松香及其他香料充實棺內兩側,上復以衣。畢,喪主止哭,來到棺旁查看棺內之物是否完備。有不放心者哭入查視后,反位西面立。役者抬棺進入房內,眾人止哭,奠棺于堂中,下庋以凳。役者退,執事者奉尸入棺,喪主哭踴。執事者去帶、撤出夷床。喪主人以下西面、主婦以下東面,憑棺哭踴。至申時,陰陽官報:“吉時已到”,執事者隨聲向外遞傳,大門外鳴炮。執事者最后放入夷衾后,乃蓋棺。棺前置魂帛椅、一案,用于置饌。主人以下皆跪,匠人下釘(男棺釘左,女棺釘右),下釘后棺脫變為柩。喪主極力哭踴,內外皆哭以盡哀。盡哀后拜賓。主人返柩旁坐,執事者移案于柩前,下帷,設銘旌。至此后,喪眾人成服,穿著衰麻,扶杖,而后乃舉行朝夕奠。凡奠,尊長不拜。
歷代衍圣公及其夫人,棺內明器不盡相同,除必備的鳳冠、口含、腳蹬外,其他則受當時經濟條件的制約。即便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民國時期,孔令貽的棺內仍隨葬有金如意、翡翠搬子、白玉翎管、菩薩朝珠等器物。
靈柩南北向,此時取出木主立于柩頭,上書“皇清誥命(封)光祿大夫襲封衍圣公某某(字)(一品夫人某某)之位”。前置魂帛椅、一案,用于置饌。前上房院設靈棚,靈棚內中置靈座、香案、設拜位;兩邊置供桌、俎案、祭桌。
此時,在前上房院內樹立銘旌,因銘旌是喪葬的重要標志,各代衍圣公對銘旌十分重視,慣例是用七尺紅緞,粉書:“皇清誥授某某君行一之柩”,“皇清”二字貼以金箔。婦人之喪題曰:“皇清故某官孔字某元配或繼配某氏字某行幾之柩。”故顯得恢宏大氣。每當銘旌制作完畢,亦要舉儀,以彰顯肅穆。
約旌客后,銘旌制作完畢,送至孔府大門外,差役稟報,喪主率子孫著喪服親臨大門外恭請。喪主在前,子孫、親眷列后。面對銘旌,鞠躬!伏興!伏興!伏興!伏興!四拜,平身,禮畢。喪主捧銘旌入至前上房。然后,升至香案前,跪!焚香,酌酒,伏興!平身。完畢,與子孫、親眷一起,鞠躬!伏興!伏興!伏興!伏興!四拜。
重,清時俗稱“門牌”,已不是舊時的樣子,依《孔氏家儀》:“其雖名為‘重’,實以表喪,如啟殯時之門標,非古人設重之本義。”重題:“皇清故某封某官顯考某君享年某某。”旁曰:“生于某年月日時卒于某年月日時。”執事者奉重,一般白天安于府內三堂庭院,有時置于大門內,晚間則重新安置于前上房庭院,直至發引。
設魂帛時,魄帛打成結,載以篋,藉以袱,陳于他室。奠于案時,贊者引主人就魂帛前鞠躬,四拜,跪。執事者跪奉魂帛,興;主人俯伏,興,送至靈座前,跪。執事者恭安魂帛于椅,退。主人俯伏,興,遂行朝奠。

△曲阜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