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身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們的姓氏從何而來?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又出現了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呢?本號“百家姓”系列推送帶您走進歷史,探尋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姓氏之謎。
鮑姓源出
鮑姓主要有姒姓、伏羲氏后裔、鮮卑族三種源出。

一、源出姒姓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后,以邑(國)名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采于鮑,因以命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夏禹的裔孫姒敬叔(杞公子)仕于齊國,被賜封食采于鮑邑(今山東濟南歷城),其兒子姒叔牙以邑名為自己的姓氏,稱鮑叔牙,尊稱鮑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稱千古。鮑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時期起,鮑叔牙即與管仲相交為友,深知管仲之賢。起先鮑叔牙于事公子小白,管仲則事于公子糾。后在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為爭奪齊國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鉤,及至公子小白于搶先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鮑叔牙后來被齊桓公任為國相,擬任鮑叔牙為上卿。他力勸齊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傳千古的成語“鮑子遺風”、“管鮑之交”,便是源于他們二人之間的友誼故事。二人相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故而,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世傳美談。在齊桓公執政時期,齊國空前強大,而鮑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在鮑叔牙的后裔子孫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相傳為鮑氏,史稱鮑氏正宗。

二、源出伏羲氏后裔
庖犧氏,即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于以先祖稱號為氏。唐朝學者司馬貞在《三皇本紀》中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北魏時期的著名學者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也記載:“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帝太皡庖犧所生之處也?!鼻宄瘜W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淮南內篇·季子》中也記載:“伏犧字,《漢書》皆作宓。庖字古讀若浮……浮、宓聲相近,故宓犧或作庖犧?!扁覡奘?,就是遠古第一帝伏羲氏,是為其別稱之一,他教會人類烹食而餐,使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蠻荒狀態,因此被稱為庖犧氏。
“庖”字,在春秋戰國時期與“鮑”有通假之義(注:鮑的繁體字“鮒”),因此在庖犧氏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其諧音字“鮑”為姓氏者,或稱鮑氏。
三、源出鮮卑族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北魏王朝代北地區的鮮卑族俟力伐氏(俟力發氏)、鮑俎氏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下,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后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改漢姓為鮑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鮑姓名人
本期百家姓為大家介紹的鮑姓名人是東漢開國功臣鮑永。
鮑永出身仕宦之家,其父鮑宣,曾在西漢哀帝時任司隸校尉,被王莽所殺。
鮑永年輕時亦被王莽派人追殺,幸得當時的上黨太守茍諫保護,才免于一死。國仇家恨,迫使他走上了反抗王莽政權的道路。他在上黨郡為吏時,就常在太守茍諫面前談論西漢末年政局,表示自己反抗王莽的決心。茍諫死后,鮑永被郡中舉為秀才,但他一心報仇,沒有應征去做官。
王莽的統治,終于導致了西漢末年的農民大起義,鮑永眼見復仇的時機已到,便迅速參加了“綠林”農民起義軍。劉玄更始二年(24年),鮑永被“綠林軍”起用,任為尚書仆射, “行大將軍事,持節將兵,安集河東、并州、朔部,得自置偏裨,輒行軍法。他在河東一帶平定了號為“青犢”的一部農民起義軍,被劉玄封為中陽侯。
光武帝劉秀即位后,鮑永又被劉秀征用,任為諫議大夫。由于他本是劉玄的屬將,劉秀對他并不信任,總讓他在戰爭的前線,去完成一些艱巨的任務。當時,劉秀坐鎮洛陽,與長安赤眉軍對峙,急欲攻下關中。向西進軍時,在懷縣(今河南省沁陽縣)遇到綠林軍的阻擊,連攻三日不能攻下。于是,劉秀就派鮑永率軍攻擊懷地.因為鮑永在綠林軍中威望較高,所以他到那里后,不費一兵一卒,就說服綠林所置河內太守歸服了劉秀。之后,他又被劉秀任為魯郡太守,平定了魯地的割據勢力。劉秀統一中原后,鮑永先后被任為揚州刺史、司隸校尉,兗州刺史等職,后病卒于兗州任上。
部分圖片文字來源于網絡
編輯:李懂浩
審核:高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