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身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們的姓氏從何而來?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又出現了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呢?本號“百家姓”系列推送帶您走進歷史,探尋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姓氏之謎。
廉姓源出
廉姓主要有嬴姓、維吾爾族廉姓、子姓、羋姓四種源出。

一、源出嬴姓
源于嬴姓,出自黃帝玄孫大廉,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顓頊孫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趙有廉頗。”黃帝之子名昌意,昌意之子為顓頊,顓頊之孫名大廉。其子孫有以其名字命姓者,乃成廉氏。廉氏的出處在河東,就是現在山西省境內黃河流域以東的一片地方。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氏。廉氏是一個非常古早的姓氏,也是正統的黃帝后裔之一。在史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篇,典型的歷史代表人物就是廉頗,他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晉陽,拜上卿。”?
二、源出維吾爾族廉姓
源于維吾爾族,屬于漢化改姓之以官職名稱為氏。元朝時期,有一個維吾爾族人(畏吾兒)布魯海牙,他與大元朝政府友善,當元朝廷封他為肅政廉訪使的時候,正好他的兒子降生,人們都恭賀他官拜肅政廉訪使(簡稱廉使),布魯海牙遂以官職稱謂為姓氏,給自己取了個漢名叫廉允中,而且還干脆也給兒子卜魯凱雅取了個漢名叫廉希元。今回族廉姓多出自此支。
三、源出子姓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紂王大臣飛廉,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商紂王時期,有個鳥俗氏部落,也是大廉之后,卻稱為子姓。大概是商王所賜予的姓氏,有待進一步考證。鳥俗氏部落族人中有一個人叫飛廉。飛廉是個飛毛腿,他的兒子就是著名的惡來,是個大力士、猛將,父子倆都是商紂王的親信佞臣。周武王姬發滅商紂后,飛廉和惡來都被周武王殺死。飛廉的小兒子叫作季勝,是惡來的弟弟,后來成為趙氏的祖先。這在著名的東漢學者王符所撰著的《潛夫論》中,有比較詳實的記載。
在飛廉、惡來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飛廉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廉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四、源出羋姓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貴族斗廉,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日強,在楚國軍隊中,有一名貴族叫斗廉,一直為楚軍副帥。他驍勇善戰,堅毅果敢,非常受楚國上下臣民的尊敬。后斗廉生的兒子中有位著名的季融,因在楚國不得志而仕于陳國,卻干出了一番事業。在斗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斗廉氏,后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斗氏、廉氏、季氏等。
廉姓名人
本期百家姓為大家介紹的廉姓名人是廉頗。
廉頗(公元前327—公元前243),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中山郡苦陘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并稱“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冊封上卿。勇猛果敢,屢立戰功,聞名于諸侯。負荊請罪,與藺相如實現“將相和”。長平之戰前期,堅守不出,成功抵御秦軍進攻。擊退燕國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栗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拜相國,冊封信平君。趙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國和楚國。
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去世,享年八十四歲,安葬于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郝圩村)。唐德宗時,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之一。宋徽宗時,追贈臨城伯,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邯鄲一道美食還因廉頗而留名。一簍油水餃是河北邯鄲風味小吃,歷史悠久,相傳創制人王一香早年與父在趙國南門外開一肉包鋪。有一天,趙國大將廉頗武靈叢臺點兵路過南門外時,遙遠聞著肉包香味,廉頗聞著香味趕到肉包鋪店,當廉頗購買包子時,包子已賣完。廉頗說道:“你的案板上的不是包子?”王一香說:“那是生的,還得蒸。”廉頗說:“那得幾個時辰?”王一香說:“不到一個時辰。”廉頗一聽心急了,就將案板上的包子統統扔進開水鍋里,不到一會兒,鍋里的包子全部漂起來了。王一香一聽是廉頗大將軍就毛了,趕緊把煮熟的水包端上,廉頗吃完后連聲叫好:“真是一咬一口油,真香。”
從此,王一香就把包子鋪改為“一口油”水包館,生意更加紅火,其后人繼承了“一口油”的精心制作手藝,成品汁液豐富,包裹餡心,吃時流油,后在北宋年間改為“一簍油”,傳承至今。
部分圖片文字來源于網絡
編輯:李懂浩
審核:高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