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寺博士
《闕里文獻考》卷十八記曰:“太常寺博士一員,正七品,奉圣澤書院祀。”太常寺博士,主奉汶上圣澤書院祀事,正七品京官,遇覃恩可以給加級獎勵,并可封典二代。始設年代不詳。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使廣州通判孔勖以太常博士知仙源縣(今曲阜),其后孔道輔、孔宗翰祖孫均曾任此官,但并非世襲。清順治元年(1644年)山東巡撫方大猷題準依明朝舊例設置,以衍圣公第三子承襲,“主汶上縣圣澤書院祀事,每隨一代公爵遞為更授”。衍圣公無三子時,允許以弟侄代襲。三子年幼時,允許以近支借任,待三子成年后改換。《曲阜縣志·職官》記載:“順治九年孔允鈺襲。康熙二十六年孔毓琮襲,四十七年孔毓?襲,五十五年孔傳煦襲。雍正四年孔繼泰襲。乾隆三年孔傳憲襲,四年孔繼炳襲,十年孔繼安襲,二十七年孔廣增襲,三十七年孔廣聰襲。”
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闕里文獻考》卷十八記曰:“翰林院五經博士十五員,正八品。孔氏北宗一員,奉中庸書院祀。南宗一員,奉衢州孔子廟祀。”孔氏述圣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鄒縣述圣子思祀事,明《闕里志》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設,《明史》載正德二年(1507年)授,以衍圣公次子承襲,隨每一代衍圣公更授。
子思沒有專祠,鄒縣南門外相傳是子思講學的地方,元元貞年間鄒縣縣尹司居敬初建中庸精舍,延祐二年朝廷改名子思書院,設置山長負責教學和祭祀,明代改稱中庸書院,成為專門的奉祀建筑。內有述圣殿,奉子思塑像,五經博士每年春、秋前往祭祀。

△子思書院
孔氏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浙江衢州孔子廟祀事。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王室南渡,建炎二年(1128年),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赴揚州陪祀,未能返歸曲阜,家于衢州,設家廟奉祀孔子。元滅南宋,不再承認宋封衍圣公,南宗失去奉祀祖廟的權力。明正德元年(1506年),衢州知府沈杰上書朝廷,請求為南宗設官以奉祀衢州家廟,經朝廷同意,授五十九代孫孔彥繩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至民國末年,傳至第七十五代孫孔祥楷。

△衢州孔廟
曲阜世職知縣
天下州縣皆用流官,唯獨曲阜用孔氏世職知縣,其目的是:為圣人子孫不使他人統攝。世職知縣由衍圣公保舉德行兼優者授此職,五年任滿,照例升轉。《曲阜縣志·職官》說:“自唐咸通中,以孔續為本縣令,自此世用孔氏。中間亦或建議不用旋復仍舊,歷五代、宋、金、元、明及于國朝,八百余年。”
唐咸通七年(866年)始以孔子四十代孫孔續任曲阜縣令,后唐又命文宣公兼任。北宋年間,時以文宣公兼任,時以孔氏子孫出任,有時還不準孔氏出任。至道三年(997年)始命文宣公孔延世兼任曲阜知縣,天禧二年命孔圣佑、寶元二年命孔宗愿以文宣公兼任,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始命四十四代孫孔勖以太常寺博士知曲阜縣事。皇祐三年(1051年)下詔重申以孔氏任知縣,“國朝以來,世以孔氏子孫充選”。治平元年(1064年)詔命不得以孔氏為曲阜知縣,“京東提刑王綱乞慎長民之官,詔勿以孔氏知仙源縣”,崇寧三年(1104年)又命孔子之后常使一人在曲阜為官,任知縣或縣丞,不許別行差占,成為世襲。
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兵南下,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被召赴金都汴京,臨行委族兄孔元用代攝孔廟祀事。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年)任孔元用為曲阜縣尹,二十一年命孔元用隨征益都,以其子孔之全出任曲阜尹。太宗五年(1233年),蒙古兵攻汴京,命孔元措回曲阜襲封衍圣公,孔元措因孔之全父子保全林廟有功,將曲阜縣尹一職讓與孔之全,此后衍圣公不再兼任。
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孔庭族長孔涇訐告世襲知縣孔希大不法諸事,孔希大被免職,世襲曲阜知縣也改為世職知縣,由衍圣公保舉賢良族人送吏部選授,領敕赴任。宣德九年(1434年)停止給敕,天順五年(1566年),改令衍圣公保舉二人送山東巡撫、巡按考試后題請授任,隆慶四年(1560年)不許世職知縣管理縣事,而令兗州府清軍同知駐縣管理,而使知縣專管林廟,次年衍圣公請求裁去,因林廟自有衍圣公管理。六年,神宗即位后即命恢復曲阜孔氏世職知縣,但選用人員更加嚴格,先由提學道從三氏學廩膳生員中考取四人送撫院,撫院覆試考取二人送吏部,吏部再考取一名任命,規定駐在曲阜舊城,不許干涉林廟事務,政續卓著許同流官一樣擢升,貪酷不職由巡撫巡按參劾。萬歷四年(1576年)命同流官一體赴朝覲見皇帝。天啟六年(1626年)改為從舉人、監生中考選,崇禎元年(1628年)復改為由廩生考選。
清順治元年(1644年)改為由衍圣公保舉題授,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衍圣公會同山東巡撫揀選二人,擬定正陪,保送引見后授任,每遇三年一次的考績,由衍圣公會同山東巡撫考核具題,如有違法,一例處分。乾隆六年(1741年)命衍圣公于孔姓進士、舉人、貢生、廩生中不拘人數,選擇咨送山東巡撫覆加考試,再選拔正陪二人保送引見補授,改由山東巡撫獨自考核。
乾隆二十一年,署理山東巡撫白鐘山奏書皇帝建議將曲阜知縣改為流官,“曲阜知縣一缺向由衍圣公保舉,每多瞻顧營私,若其人懦弱即聽挾制,若其人材干則諸事阻撓。”(《曲阜縣志·職官》)經皇帝同意,曲阜世職知縣改為流官充任,將原來的孔氏曲阜世職知縣改為世襲六品官,專門分獻孔子廟崇圣祠。之所以以孔子后裔為曲阜知縣,是因為曲阜是孔子故鄉,孔子后代很多,圣人的后裔不能讓外姓來管理。
孔廟執事官四十員
清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廷特設孔廟執事官四十員。
至于特設執事官的初衷,雍正皇帝說:“至圣先師孔子道冠百王,功高萬世。朕景仰企慕,寤寐弗諼,備舉崇奉之儀,用申報享之愿。查世襲官爵歷代俱有成規,而圣廟執事之員,向來未加爵秩,所以當廣置官僚以光祀典。”(《孔府檔案》四九九九)
衍圣公孔傳鐸謹遵圣旨,慎重詳恪,揀選得人品端方,威儀嫻雅的孔傳鉦等共四十員,酌定品級,并將該員等履歷備造清冊,報呈吏部。
三品執事官二員:
孔傳鉦,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萬壽覃恩二品蔭生。雍正二年詣學觀禮,議敘即用。曾祖孔衍植、祖孔興燮、父孔毓圻。
孔衍志,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四氏學附監生。曾祖孔聞訥、祖孔貞璠、父孔尚任。
四品執事官四員:
孔傳鈵,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監生,候選州同。曾祖孔衍植、祖孔興燮、父孔毓圻。
孔繼浩,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監生,候選州同。曾祖孔興燮、祖孔毓圻、父孔傳志。
孔毓錫,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由附生于雍正二年詣學陪祀,欽賜恩貢生考授州判。曾祖孔尚炳、祖孔衍搢、父孔興俊。
孔興諲,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原任青州府臨淄縣儒學訓導。曾祖孔貞坤、祖孔尚倞、父孔衍洪。
五品執事官六員:
孔衍譜,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附貢生,雍正二年詣學陪祀,議敘主簿應班先用。曾祖孔聞訥、祖孔貞璠、父孔尚任。
孔毓琮,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四氏學附生,署四氏學教授協辦廟工事。曾祖孔尚鉞、祖孔衍璐、父孔興京。
孔傳楷,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附監生候選州同。曾祖孔衍振、祖孔興人、父孔毓銶。
孔傳柱,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雍正癸卯正科舉人,揀選知縣。曾祖孔衍茂、祖孔興璟、父孔毓漢。
孔毓瑸,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附監生考授州同。雍正二年詣學陪祀,議敘應班先用。曾祖孔尚倞、祖孔衍洪、父孔興謐。
孔興抒,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俊秀監生。曾祖孔貞瑨、祖孔尚恒、父孔衍澤。
七品執事官八員:
孔毓琦,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俊秀監生,候選州同。曾祖孔尚倞、祖孔衍洪、父孔興認。
孔興梿,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附貢生,于雍正二年詣學陪祀,議敘恩貢考授縣丞。曾祖孔貞堪、祖孔尚銑、父孔衍海。
孔毓普,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雍正己酉科舉人。曾祖孔尚秩、祖孔衍績、父孔興偉。
孔衍淞,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俊秀監生,候選州同。曾祖孔聞詩、祖孔貞燦、父孔尚忱。
孔貞珧,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康熙癸巳科舉人,揀選知縣,于雍正二年詣學陪祀,議敘本科本班先用。曾祖孔承倚、祖孔弘蘊、父孔聞詮。
孔毓敏,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俊秀監生,候選縣丞。曾祖孔尚倞、祖孔衍淳、父孔興誥。
孔傳選,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四氏學附生。曾祖孔衍萬、祖孔興陛、父孔毓鐫。
孔傳禮,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衍鳳、祖孔興讓、父孔毓文。
八品執事官十員:
孔傳相,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四氏學增生。曾祖孔衍振、祖孔興僑、父孔毓鏻。
孔毓時,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四氏學附生。曾祖孔尚秩、祖孔衍績、父孔興健。
孔衍政,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四氏學武生。曾祖孔聞詳、祖孔貞、父孔尚屏。
孔興賓,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四氏學廩生。曾祖孔貞夫、祖孔尚瑄、父孔衍楠。
孔興陣,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四氏學武生。曾祖孔貞典、祖孔尚翰、父孔衍果。
孔貞珺,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四氏學附生。曾祖孔承教、祖孔弘立、父孔聞麟。
孔傳峻,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四氏學附生。曾祖孔衍洪、祖孔興認、父孔毓珵。
孔毓淳,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尚秀、祖孔衍南、父孔興山。
孔傳斌,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衍隆、祖孔興訓、父孔毓瑛。
孔繼詩,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興茂、祖孔毓珍、父孔傳伯。
九品執事官十員:
孔毓佲,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尚鉞、祖孔衍璐、父孔興永。
孔衍模,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聞訥、祖孔貞璠、父孔尚哲。
孔傳煦,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衍芳、祖孔興隆、父孔毓全。
孔興煒,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貞魁、祖孔尚遴、父孔衍珩。
孔傳鐄,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衍洪、祖孔興認、父孔毓琇。
孔繼統,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興茂、祖孔毓珍、父孔傳伯。
孔興承,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貞燦、祖孔尚惺、父孔衍淖。
孔毓倬,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衍鉞、祖孔衍璐、父孔興言。
孔傳溱,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衍搢、祖孔興俊、父孔毓錫。
孔興敦,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童生。曾祖孔貞范、祖孔尚誡、父孔衍紳。
從清順治年間開始,府、廟屬官系“欽設之官也,所有夫徭例應除免”。
原載于彭門創作室導師孟繼新 《孔氏宗族》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李懂浩
審核:龔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