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孟祥才(1940年——),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彭門創作室導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和中國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已在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齊魯書社等出版社出版《孔子新傳》《孟子傳》《秦漢史》《先秦秦漢史論》《先秦人物與思想散論》《秦漢人物散論》《秦漢人物散論續集》《梁啟超評傳》《王莽傳》《中國古代反貪防腐術》《齊魯傳統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漢代的星空》《漢朝開國六十年》《中國農民戰爭史·秦漢卷》《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秦漢卷》《山東思想文化史》《秦漢政治思想史》等個人專著32部,主編、合撰、參編著作31部。有關著作曾獲得國家圖書獎、國家社科規劃項目一等獎、山東省社科著作一等獎等多種獎項。在《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大眾日報》《炎黃春秋》《文物》《文藝報》《中國史研究》《歷史教學》《文史哲》《東岳論叢》《山東社會科學》《齊魯學刊》《史學月刊》《江海學刊》《人文雜志》《史學集刊》《孫子研究》等報刊發表論文300余篇。兩次獲得“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兼任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秦漢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山東大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孫子研究會副會長和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青島大學等校兼職教授。

△孟祥才先生
本欄目采取文字與語音朗讀結合的方式,推出彭門創作室導師、著名歷史學家孟祥才先生的新作《孔子新傳》。《孔子新傳》于202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生動傳神而不失學術性的筆觸,將孔子這一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人生經歷、生活情趣和思想學說娓娓道來。本欄目每周持續更新,敬請廣大讀者和聽眾朋友們關注。
第三章
“入太廟,每事問”
孔子的童年,并不是在鮮花酒杯、歡聲笑語中度過的,而是充滿著無限的不幸、困苦和艱辛。
顏徴在盡管為叔梁紇生下了健康的兒子,但在一妻二妾的家庭中,她依然沒有什么地位,終日在施氏夫人的淫威下過著忍氣吞聲的日子。只有呀呀學語的的兒子天真無邪的歡笑聲,可以暫時驅散她心頭的陰霾。不料孔子三歲時,叔梁紇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此后,顏徴在對于這個充滿矛盾和敵意的家庭再也沒有什么留戀,就帶著兒子回到娘家居住的曲阜城中,靠自己紡線織布、種糧種菜,飼養禽畜以及親友的接濟艱難度日。這位無比堅強的女性,可敬的慈母,把自己全部的生活希望和對未來的期許,都寄托在聰穎懂事的兒子身上。
孔子很小就嘗到了生活的艱辛,看到了母親為了撫育自己成長而付出的血汗和淚水。后來,孔子特別注重孝道,除了時代的原因外,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歷顯然有密切的關系。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為了撫慰母親孤寂苦痛的心靈,孔子從小就幫著母親從事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挑水、打柴、種田、放牧,凡是他能干的活兒都搶著干。后來,他多次對自己的學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因為我少年時期家境貧寒,所以許多達官貴人認為卑賤的事我都能干。孔子少年時期的遭際,使他過早地品嘗了人間百味,較廣泛地接觸了下層的民眾,對他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政治、窺視社會,體味人生,顯然具有積極意義。
少年時代的孔子最突出的特點是聰明好學。他不僅在為平民子弟開設的學校里如饑似渴地學習各種知識,而且隨時隨地注意向周圍有學問的人學習。從兒童時代起,他就對當時的禮樂產生了特殊的愛好,在與小伙伴們做游戲時,他多次擺上用泥做的俎豆等禮器,模仿大人,練習各種禮儀,這就是《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而魯國得天獨厚的文化氛圍和深厚的禮樂淵源,為少年孔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環境,使他如魚得水,迅速成長起來。
孔子出生地的魯國,是西周初年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的封國,起初封地在今天河南的魯山。周公是周文王的第三個兒子(也有第四子之說),是周武王的弟弟和主要謀臣,是武王滅商的主要策劃者和牧野之戰的重要指揮者之一。在武王去世后,他輔佐成王,營建東都洛邑,舉行二次東征,把紂王之子武庚為首的叛亂勢力掃平。此后,為了進一步鎮服東方,周公的封地就由河南魯山移至奄(今山東曲阜一帶)。由于周公一直在周王室擔任要職,難以親自治理封地,就派兒子伯禽治理魯國。因為周公功勞很大,所以成王特賜魯國一套完整的文物典冊,并特許魯國使用周天子的禮樂。這樣一來,魯國自然就成為西周以來東方的文化中心,以完備的禮樂制度為各個諸侯國所仰慕。春秋時期,吳國的季札出使魯國,觀禮時,對魯國豐富的傳統禮樂發出了由衷的贊美詞。后來,晉國大夫韓起訪問魯國,觀賞魯太史收藏的《易》《象》《魯春秋》等典籍,曾感慨系之地說:“周禮全在魯國了啊!”春秋時期的魯國,以曲阜為中心,北至泰山,南臨漷水,東屬蒙山,西瀕大野澤。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然而,從西周到春秋的數百年間,由于一代又一代的魯國統治者過于拘泥于僵化的禮樂制度,對社會變化因應乏力,改革遲緩,致使魯國處于日趨衰落中。春秋中期以后,魯國已經降為二流小國,與當年實力相當的齊、晉、楚等大國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了。由是它只能在齊、晉、楚等大國的夾縫中左右支絀,艱難維持。但是,在文化上,魯國仍不失東方重鎮的地位,以其特有的悠久的禮樂文化的氛圍熏陶著孔子。
大約在15歲以前,孔子在魯國的平民學校里讀書,學習了一般的文化知識和射御之類的基本技能。但是,很快這樣的學校已經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了。然而,由于家境貧寒,孔子沒有條件進入為貴族子弟設立的高級學校深造,他就只能通過自學來提高自己的水平了。孔子后來回憶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就是說孔子自15歲起就立志向學,開始了自己一生對學問的追求。他15歲起認真下功夫學習《詩》《書》等典籍,同時還學習當時有廣泛用途的禮和樂。魯國的太廟是祭祀魯國始祖周公旦的宗廟,里面陳列著許多文物古器,是魯國經常舉行政治禮儀活動的場所,因而也是了解周王室與魯國歷史和典章制度的重要課堂。孔子經常到這里來考察學習,遇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虛心求教,這使他獲得了大量的古代禮樂文化知識。此外,他還經常到其他已故魯國國君的祀廟中學習考察,辨識各種文物典籍,熟悉西周和魯國的歷史,學習天文歷法及地理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孔子更抓住一切機會向所有他碰到的有學問的人學習。《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他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的故事: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這個故事說,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有一次,他迷上了一支曲子,就反復彈奏,一連十多天也不調換別的樂曲。師襄子聽了,認為他已經彈得不錯,建議他另換一支曲子。孔子說:“我雖然已經熟悉這支曲子了,但還沒有掌握它的技巧。”于是繼續彈奏下去。過了些時候,師襄子告訴他:“你已經掌握了這支曲子的彈奏技巧,可以換一支了。”但是孔子還是繼續彈奏下去,理由是還沒有領悟這支曲子的寓意。又過了一些時候,師襄子告訴孔子他已經悟出曲子的寓意,可以換一支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悟樂曲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呢!”繼續彈奏下去。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突然感悟,站起來癡癡地眺望著遠方,深情地說:“我看到這支曲子描寫的人物形象了:這個人身材高大,面貌黎黑,眼睛向上,有著統一四方的宏偉志向,這除了周文王還有誰呢!” 師襄子聽了連連稱贊說:“你說得太對了,這支曲子就是《文王操》啊!”這個故事似乎有些怪異,但其中表現的是孔子頑強癡迷的學習精神和對音樂的超常的感悟努力:他在不斷地彈奏中領悟了這支曲子所展現的是周文王那超凡入圣的獨特的音樂形象。
孔子在自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他鍥而不舍,孜孜以求,四處拜師,不恥下問,不斷增進知識和技能。他后來時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他對自己勤奮的學習態度也很自豪,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意思是說即使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罷了。孔子不僅有一個好的學習態度,而且還有一套正確的學習方法。他能夠把學與習很好地結合起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又把學與思結合起來: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就是說,學習必須與思考結合起來,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在不斷增長知識的過程中,也增長學問和本領,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和學識水平。正因為孔子既有勤奮而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又有學與習、學與思相結合的正確的學習方法,所以他的學問長進迅速,掌握的知識和技藝很快超出了當時貴族學校規定的禮、樂、射、御、書(文字課)、數(數學課)等六種科目,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青年才俊,在魯國漸漸地有點名氣了。不少人開始向他討教問學,魯國的貴族之家也開始對他刮目相看。
就在孔子的學問日益精進之時,與他相依為命、終日操勞的母親卻一病不起,溘然長逝。這一年。孔子僅17歲,母親也還不到40歲。孔子悲痛欲絕,雖然貧窮,他還是竭盡所能殯葬了母親。由于父親死時他年紀太小,那時的習俗又是墳而不墓,所以他不知道父親墓地的準確方位。為了使母親與父親合葬,他將母親的棺木停在“五父之衢”那個人們來往稠密的地方,自己跪在那里,懇請知情者講出父親的墓址。他的孝心感動了知情人,終于如愿以償地使父母合葬,了卻了一樁心愿。后來,經過歷代帝王的追封,孔子父母都獲得了崇高的爵位,他們的墓地變成了“梁公林”,座落在曲阜城東的原野上,那高大的墳塋和莊嚴肅穆的享殿,掩映在參天的樹木之中,作為重要的古跡任人憑吊。
朗讀:朱雅斤
編輯:谷騁
審編:李懂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