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曲阜彭門創作室編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系”,是山東省委宣傳部組織實施的2019年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重點項目,由山東出版集團、山東畫報出版社策劃出版。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對儒家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進行了現代性闡釋。《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一部經典著作,原是《禮記》中的第三十一篇。南宋朱熹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為之作注。宋代以后直至清末,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也是讀書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思想文化影響巨大。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1],設其裳衣,薦[2]其時食[3]。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4]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5]下為上,所以逮[6]賤也。燕毛[7],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8]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9]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注釋】[1]宗器:宗廟祭器。[2]薦:指陳設祭品。[3]時食:時令果品及食物。時,季節。[4]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宗廟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5]旅酬: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云:“旅,眾也。酬,導飲也。旅酬之禮,賓弟子、兄弟之子各舉觶于其長而眾相酬。蓋宗廟之中以有事為榮,故逮及賤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6]逮:到達。[7]燕毛:宴飲時按照年齡排序,長者居上位。燕,通“宴”。毛,毛發。毛發變化情況是年齡的標志。[8]郊社:郊祭和社祭。古代祀天稱為郊祭,祀地稱為社祭。[9]禘嘗:指天子諸侯歲時祭祖的大典。據《周禮》,夏祭曰禘,秋祭曰嘗。
【譯文】孔子說:“武王、周公,他們是最孝的了吧!所謂孝者,是善于繼承別人的志向、善于傳述別人的事跡的人。每年春季秋季修繕他們的祖廟,陳列宗廟祭器,設置祖先的衣裳,陳設時新的祭品。宗廟的禮儀,用以序列昭穆次序;按爵位排序,用以辨別貴賤;按事功排序,用以分辨賢能的人;眾人相互敬酒,下對上敬酒,用以提攜晚輩,使下人參與;宴飲讓年長者坐上位,用以排列長幼次序。站到那個位置上,行先人的禮節,奏起祭祀的樂曲,敬仰先人所尊敬的人,熱愛先人所喜歡的人,事奉死者就像事奉生者一樣,事奉亡故的人就像事奉在世的人一樣,這是最高的孝了。郊祭和社祭的禮儀,用以事奉上帝,宗廟的祭禮,用以祭祀祖先。明白郊社祭禮以及禘嘗祭禮的意義,治理國家就像看清楚自己的手掌一樣容易了。”
【今讀】本章抓住一個“孝”作為關鍵字,說武王和周公是最孝的人,舉祭祀的禮儀來加以說明,“孝”的深層次含義是什么?它所起的作用又是什么?
何為最孝?怎么才能稱得上是最孝呢?這里的孝,不是單純的給予父母平常的衣食住行的照顧,而是有更為深愛的含義。
孔子說,武王、周公,天下人都認為他們是最孝的人了,為何如此說?
《史記?周本紀》中就記載,“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于是商紂王就把西伯侯文王囚禁在了羑里。西伯侯被放出來后,暗地里還是行善。西伯侯崩,他想要救民于水火的豐功偉業卻還沒有完成。姬發立,為武王,繼承了父親西伯侯的遺愿,在姜尚與其弟周公旦的幫助下,伐紂,滅商,建立了新的王朝。
武王與周公,作為文王的兒子,他們繼承了文王的遺志,并且把他的遺志發揚光大,所以武王和周公孔子稱為是最孝順的人。這里的孝便有了更為深層次的意義,那就是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繼承先人未完成的事業,這樣就被稱為是大孝。由此可知,孝的含義不僅是對長輩的孝敬,而是繼承先人的遺志,把先人的事業發展下去。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先人已去,在祭祀時,供奉好先人的牌位,舉行先人留下的祭禮,演奏先人時代的音樂,敬重先人所尊敬的人,愛護先人所愛的子孫臣民,侍奉死者如同他在世時一樣,侍奉亡故的禮節如同他活著時一樣。
先人逝去,后輩對先人的祭祀緬懷,不僅僅是流于一種膚淺的形式,而是發自內心的敬重追念,視死如生,視亡猶存。愛其所愛,保留其所愛。對先人的尊敬不僅僅是停留在生前,之后的發揚繼承更能體現出孝的含義,這就是孝道的極致了,敬先人如生,愛先人所愛。正如《論語?學而》所言:“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本章又列舉了祭祀時的禮儀,《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國家大事,唯有祭祀和戰爭。祭祀,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詩經》中有關祭禮的描寫也很多。《詩經·豳風·七月》中有“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一句,以羊羔祭祀寒神;《詩經·小雅·甫田》的記載是“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也就是用粟粱和牛羊,這是對田祖的祭祀。由此可見祭祀禮儀之多。
本章中講“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宗廟中的祭禮是用以序列左昭右穆各個輩分的;序列爵位,是用以辨別身份貴賤的;祭后眾人輪流舉杯勸酒時,晚輩向長輩敬酒,是用以顯示先祖的恩惠下達到地位低賤者的身上的;祭畢宴飲時,依照頭發的黑白來排列座次,是用以區分長幼次序的。
祭祀之禮儀,尊卑有序,長幼有序。禮儀對于維護社會穩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得到教化,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武王、周公,建立周朝,為建立良好穩定的社會秩序,制禮作樂,使得周朝比以往每個時期都穩定與發展。禮,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論語·季氏》曰:“不學禮,無以立。”
一個國家明白了祭天祭地的季節和四時舉行禘嘗諸祭的意義,也就明白了禮儀的真正作用。禮儀的作用就在穩定國家,是整個國家井然有秩序,那么“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治理國家就如同觀看手掌上的東西一樣清楚簡易了。
禮儀,不僅在古代治理國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今社會,仍在大力提倡禮儀的重要性。孔子“禮”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們不僅要好好學習,還要傳承下去。人人有禮,事事在禮,社會才穩定,國家才會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