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廟祭祀
祭孔,也稱祀孔,是為尊崇與懷念孔子而舉行的儀式。
孔廟祭祀分為釋奠儀、月望行香儀、歲時常祭儀、告祭儀、祭中興祖儀、皇帝親祭大典、御遣官祭告等種類。釋奠每年舉行四次,規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也就是二月的上丁日舉行,因此,也稱“丁祭”。

▲祖廟祭祀
丁祭的程序最為復雜,所有參加祭祀的官員、族人、執事等等,均需在祭前三日開始沐浴齋戒。臨祭之日,設鐘鼓于杏壇,鼓三通后,祭儀正式開始。先由掌宰官瘞毛血迎神,由太祝、太史接神至殿內。衍圣公依次在孔子及四配神位前上香、奠帛、獻爵、讀祭文,然后行初獻、亞獻、終獻禮。再行飲福受胙禮,由太祝代表神向衍圣公賜福酒和胙肉。最后送神出殿,并將供饌送至瘞所瘞埋,把帛和祝文送到燎所焚燒。在衍圣公行獻禮的同時,在十二哲、兩廡、啟圣殿、崇圣殿、家廟等處,都有分獻官分別行獻禮。
月朔釋菜儀,是一種簡單的祭祀,每月初一在孔廟舉行,人數不多,且只行一獻禮。月望行香儀,是每月的十五,舉行的祭祀,規模同月朔釋菜儀一樣。歲時常祭儀,又叫家祭,供物與釋菜禮相同,行三獻禮,每年元旦、正月十五、端陽、中秋、重陽、冬至、歲除共七次,在孔廟家廟和崇圣祠舉行。告祭儀,指的是,凡衍圣公家中有事,則奉祝文告于家廟。
在諸多類型的祭孔活動中,皇帝親至曲阜舉行的祭孔大典,是最隆重,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種祭孔活動。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上,共有十二位皇帝,二十次親臨曲阜,對孔子頂禮膜拜,使曲阜這座東方圣城,更加令人矚目,也使孔氏家族,增添了許多光彩。另外,還有一些御遣官員經常來祭孔。現在孔廟內保存了很多關于歷代帝王祭祀孔子的祭文碑刻。
在祭孔的儀程中,有“啟戶”與“合戶”、“瘞毛血”與“望燎”、“迎神”與“送神”之分,這是人神“精神交會”的重要形式和過程。又有“進饌”與“撤饌”、“三獻”與“飲福受胙”等,這又是人神“經物交會”的重要形式和過程。通過儀式性的效果,以迎神和送神隊伍,強化敬神,并予擬人化的效果。神在不可知的天上,透過大成殿以外的空間,迎接神靈。送神后,亦將對神的祝文、陳拜的帛等,通過焚燒的形式送予神。
祭祀人員,要對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禮,三跪九叩,也稱三跪九拜,是清代才產生的一種禮法,與歷朝歷代的禮法都不甚相同。明代的最高禮節是五拜三叩之禮,這不僅適用于國內,也適用于與諸藩國的關系上。清廷定鼎中原后,在許多方面都承襲明制,但也盡可能展現其不同于明朝的一面。于是,五拜三叩,變成了三拜九叩。通過三跪九拜,在縱橫兩個領域的推廣,以一種貫穿“身、家、國、天下”的同構體系得以在人的心中產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頂禮膜拜,一般百姓也得以在心目中產生對所有權威,對所有在上者的敬畏感。也正是如此,這種禮節所產生的敬畏效應才顯得那么深不可測。這種儀式動作,再配以一套儒學的宇宙觀,每一個動作便成了一種具有宇宙意義的象征,而敬畏感也得到進一步的上升。雖然,三跪九拜這種禮法,到清代才產生,但其跪、叩、舞拜卻帶有鮮明的古禮成分,應是中國古禮的延續和繼承。
祭孔要燃燒香燭,這是祭祀神靈必不可少的內容,其目的就是,使香的煙氣,上升到天上,讓在天上的神靈,聞知祭祀者的虔誠之心。
古禮祭拜,應備俎,為表示牲潔禮誠,故有奉毛血及瘞毛血的儀式。祭孔儀式的太牢,是事先陳設,毛血也是事先陳設,于儀式中將毛血敬告神靈后,埋于土中。瘞,有埋葬的意思,同毛血由禮生恭謹捧舉,掘土埋葬,以虔敬告神。另一方面,依傳統禮俗,祭祀都以畜,畜以大地上成長,宰畜牲以后,將毛血埋于土中,以營養土地,有回報大地,以及讓土地繼續提供萬物養分,使萬物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作用。
“迎神”和“送神”的路線,頗為講究。迎神時,迎神隊伍,兩行相對,魚貫出孔廟大成門的左右門。當迎接孔子神靈后,兩隊并列,改由中門進入大成殿。送神時,則正好相反,由中門中階出,恭送孔子神靈離開后,送神隊伍再由左右門回復。“迎神入”及“送神出”,在其意義上是出于護神隨行,突出主題,故神走中門,以示誠敬。
“進饌”,是呈獻祭品供神靈享用。呈獻的祭品,先已陳設于供案上。實際上,進饌這個程序,由神位前禮生將神案上供饌之祭器,有蓋者掀開,無蓋者,則象征性的稍稍移動,仍放置原處。而“撤饌”,則由執事、禮生將各神位前上供饌之祭器有蓋掀開者,蓋回原位,無蓋者象征性的稍移位置。
“飲福受胙”也是祭祀當中的古禮之一。正獻官隨引贊升東階,來到大成殿的香案前,接爵、受胙,行禮后,由西階回到原位。古者祭祀時,沒有雕像或畫像,而是以近擬受祭者形貌相近的人,稱為“尸”,入座受祭,祭完了以后,“尸”即以酒肉還敬主人,將“福”賜于祭品中。祭祀者飲酒,并將祭肉帶回家,代表接受神靈的祝福。
祭孔中的祝文和帛,必須焚燒,這叫“望燎”,當祭祀典儀完成后,太祝生雙手捧著祝文主、太史生雙手捧著帛。正獻官隨引贊肅穆虔敬地出大成殿,至于燎所,焚祝文及帛。遙望燎所焚燒祝文及帛,以至誠地完成致祭及送神儀程。在整個儀式過程中,“人與神”達到了交會與溝通的目的。
孔廟大成殿前,是一個大型露臺,露臺是祭祀孔子時奏樂歌舞之處。祭祀活動需要一定的環境,為之渲染氣氛,于是便出現了祭孔樂舞。魯哀公十七年,將闕里巷內孔子的三間故宅立以為廟后,孔子的后裔及弟子,就常常在廟里演奏樂舞,以追思和頌揚先祖的功德,這是祭孔樂舞的最初形式。
祭孔樂舞是由樂、歌、舞三部分組成。樂、歌在歷代的祭孔活動中都被普遍采用,而專用的祭孔舞蹈,卻只有在隋、唐、明、清等朝代的祭孔活動中廣泛采用。祭孔儀程中,始終合有樂歌,只有在初獻、亞獻、終獻等三項儀程中表演舞蹈。初、亞、終三獻,是祭孔儀程的高潮部分。祭孔舞蹈分文舞和武舞。宋、金、元三代的祭孔儀式上,只有樂歌而無舞。至明代后,雖恢復了舞蹈,但通常只有文舞,而不衍行武舞。祭孔樂舞規模宏大,有八佾舞和六佾舞的不同形式。
祭孔舞蹈雖無情節,但非一般的情緒舞蹈,它以中、和、衹、庸、考、友、六德標準,為舞蹈語言基礎 ;運用援、受、辭、讓、謙、揖、拜、跪、頓首等舞姿,以及舉、衡、落、拱、呈、開、合、并等舞具動勢,在思想內容方面集中體現了“德”,在形式方面突出體現了“禮”。它是歷代帝王推崇儒學,宣揚宗法思想和倫理道德的一種形式。在藝術方面它承襲了“中和”之樂的美學觀點,是我國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雅樂舞。
1957 年 4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山東省文化局及曲阜縣文化部門組成“孔廟樂舞委員會”,整理孔廟樂舞,按祭孔樂舞的原來程序、規模,進行了恢復排練,于 4 月 7 日在孔廟大成殿前舉行了兩場完整的禮樂觀摩表演,130 余人參加。中國新聞電影制片廠將其拍成紀錄片。
西漢高祖十二年,劉邦親赴闕里祭孔,是中國古代皇帝的第一例,這預示著儒家思想即將登上統治舞臺。可惜,他卻在五個月后崩于長樂宮。然而他的曲阜之行,卻為后世崇儒重道啟開了先河。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 :夫齊魯之間于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故漢興,然后諸儒始得修其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祀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后從政。”在劉邦之后,經過修養生息的“文景之治”,他的曾孫孝武皇帝劉徹終于在古代的中國,第一個樹起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旗。劉邦始創祭孔,史不絕書,儒家認為,“漢家四百年命脈全在于此”。話雖過頭,但卻寓有一定的道理。
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五年(29 年)十月,擊敗董憲后,劉秀過闕里,命大司空宋弘祭孔子。東漢開國君主劉秀,實是將孔子的儒家思想進一步深化的推動者。建武五年,時郡國尚未悉平,劉秀親赴青徐督軍會剿。在東海郡昌慮,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滕州東南,擊敗董憲部,留大司馬吳漢進剿董憲殘部及劉紆、龐萌等異黨,轉徇彭城、下邳,取道駕臨魯城。劉秀與文武百官于十月到達闕里,依照高祖皇帝的禮儀,命大司空宋弘率群臣,以太牢祭祀孔子。劉秀親坐孔子講堂,瞻仰孔子生前遺物,向群臣講述孔子的生平和主張。當他看到孔子弟子居住的“內”中的子路室,以及子路練武的“拈丁石”時,便向臣屬們說 :“此吾太仆之室也。太仆,吾之御侮也。”劉秀這話的意思,實為贊許太仆如子路一樣忠貞不渝。
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 年)二月,明帝劉莊東巡狩,三月至曲阜祭祀孔子。古時闕里廟宅壽堂的西間供奉孔子,面朝東。明帝進入廟堂后,百朝西向孔子拱立,群臣立于中庭,面北而立,皆行禮再拜。劉莊親自進爵酹酒,然后面朝南,坐在“孔子”跟前,命皇太子、諸王在夫子面前說經書。漢明帝劉莊在闕里祭孔,不僅在中國歷史上首創帝王御孔子講堂說經講筵,這一實質性的崇儒重道之舉,同時,也開啟了后世以孔門弟子從祀于孔子的先例。
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 年)二月,章帝劉炟東巡狩,三月至曲阜祭祀孔子。劉炟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樂”。接著,他又召見孔氏家族男子年 20 歲以上者 63 人,賜以儒巾儒服和酒飯,并賜褒成侯孔損及諸孔氏男女錢帛,授二十代孫孔僖為郎中,將供于孔子位前的犧尊、象尊、山尊、雷尊、太尊五件祭器及明水瓶瓶留于廟中。章帝劉炟臨幸闕里,開后世帝王祭孔用樂、賜孔氏巾服、留祭器于廟、授孔氏為官的先河。
東漢安帝延光三年(124 年)二月,安帝劉祐東巡狩,三月至曲阜祭祀孔子。劉祐到曲阜后,除仿照先帝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外,連魯相、魯縣令、縣丞、縣尉以及孔氏親屬、婦女、魯中儒生,都予以召見,并各有賞賜。這在歷代帝王幸魯史上尚屬孤例。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 年)四月,孝文帝元宏至曲阜祭祀孔子。元宏率領百官駕臨圣人故鄉魯城曲阜,駐蹕兩天,親祀孔子,封授圣裔,修墓樹碑,其尊孔崇儒的盛舉被載入史冊中,《魏書》中記道 :“詔選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戶,以奉孔子之祀。命兗州為孔子起園柏,修飾墳垅,更建碑銘,褒揚圣德。”可以說,這是繼東漢之后,沉寂 370 多年以來,曲阜闕里最為隆重的盛典。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年)正月,高宗李治封禪泰山,二月至曲阜祭祀孔子。李治一行浩浩蕩蕩,繞道曲阜,來到“燕寢荒蕪”的闕里,親自拜謁了“余基尚在”的孔子遺祠,并到孔林“瞻望幽墓”。他“撫事興懷”,以孔子“厥為師友”,詔令追贈孔子為“太師”。又見當時的“廟堂卑陋”,令兗州都督、霍王李元軌監督營修,同時,免孔氏子孫賦役。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 年)十一月,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至曲阜祭祀孔子。李隆基駕幸孔子宅,命禮部尚書蘇颋,以太牢祀孔子,免近孔子墓五戶賦役,長供灑掃。詔令孔家每代長子承襲封爵,兼賜一子官職。并賦詩以抒發對孔子的敬重。祭拜孔子還京之后,李隆基于開元二十年九月,欽頒祭祀孔子的釋奠儀,名為“開元禮”,定天下諸州縣,祭祀孔子用八籩、八豆、二簠、二簋、三俎,如同祭社稷的禮儀。二十二年,詔撰釋奠樂章。開元二十七年加封孔子為“文宣王”,孔子的嫡孫為“文宣公”。改廟堂中的“孔子”由原先的坐西面東,改為坐北面南,兩京孔子廟牲用太牢,樂用宮懸,舞用六佾 ;州、縣牲用少牢,不用樂。
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 年)五月,太祖郭威克兗州,六月至曲阜祭祀孔子。在班師回京的路上,郭威專程經曲阜去拜謁了闕里孔子廟。這時的孔廟在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時,已擴建為有殿、有廡、有門共三十余間,頗具規模的廟宇了。當他到孔子祠堂去行禮時,左右慌忙勸阻說 :“天子不當下拜。孔夫子不過是周朝的陪臣,何勞陛下親拜他?”郭威說 :“這是哪里的話!孔夫子乃百世帝王師,誰敢不敬?”于是,這位九五之尊的皇帝屈膝下拜,行了叩頭大禮。接著,又到魯城北的孔林,親拜孔子墓。敕令兗州知州顏衎負責修繕孔廟及林墓,嚴厲禁止樵采孔子林廟里的樹木,還將祭奠孔子所供的金花銀鏤祭器留賜孔廟中。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十月,真宗趙恒封禪泰山,十一月至曲阜祭祀孔子。趙恒在孔廟祭拜行禮后,加謚孔子為玄圣文宣王 ;追封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齊國公,母親顏征在為魯國太夫人,妻子亓官氏為鄆國太夫人 ;加封孔子弟子兗公顏回為國公,費侯閔損等為郡公,成伯曾參等為列侯。增加孔廟廟產,賜孔家錢三十萬,帛三百匹,祭田百頃。特許孔家自行造酒以奉祭祀。賜了憶廟《九經》、《三史》和太宗御書 150 卷,及一批祭器,置于廟中書樓上收藏。又給孔廟守兵四十人以為守衛。
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九月,愛新覺羅·玄燁南巡岱宗,后幸江南,十一月至曲阜祭祀孔子。十七日,玄燁鑾駕浩浩蕩蕩的到達曲阜。衍圣公孔毓圻率孔、顏、曾、孟、仲五氏翰林院五經博士及各氏族人、曲阜官紳耆老至縣界接駕。玄燁駐蹕行宮后,太常寺官員于行宮擬定行禮儀注,皇上行兩跪六叩頭禮,不用樂。玄燁不允,說“尊祀先師,應行三跪九叩禮,用樂!”
十八日清晨,玄燁身穿龍袍,乘輿出行宮,進入孔廟,至奎文閣前降輿。贊引官、對引官恭導皇上,由奎文閣入至黃幄內少憩。然后出幄,至盥所洗手后,由贊引官、對引官恭導進大成門,由中門入,至杏壇前的拜褥前侍立。
釋奠儀式是按照迎神、上香、奠帛爵、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等繁瑣的程序,在肅穆莊重的樂舞中依次進行,儀程中,玄燁及百官要行三跪九叩頭禮,并要頻繁地往返于大成殿和杏壇之間。釋奠大典結束后,玄燁又到詩禮堂,聽孔氏后人孔尚任、孔尚鉝進講的經書。
清高宗弘歷,先后九次親詣闕里祭祀孔子。在曲阜的歷史上,他是親臨曲阜次數最多的一位皇帝。這無疑是證明,他是一位非常尊孔重道的皇帝。從至今他存在孔廟的御書匾聯、詠詩題賦,可以看出這位滿清皇帝的深刻用心和他所奉行的治國方略。
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是弘歷第六次駕臨曲阜的時間,這是最隆重的一次,也是最具特殊意義的一次。這年二月,弘歷奉其母崇慶皇太后,巡幸山東,恭詣泰山祝嘏。然后駕臨曲阜,這次來曲阜恰逢皇太后八十壽年,因此圣典尤隆。御路兩旁建造了接駕亭及戲臺。衍圣公孔昭煥率所屬官員、族人及廟庭佃戶人等“臚歡稱祝,以抒誠悃”。按照舊例,舉行了隆重的釋奠大典,弘歷親向孔子行三跪九叩頭大禮。當看到孔廟中所陳祭祀禮器“不過漢時所造”時,特令“仿太學之例,頒賜內府所藏”姬朝銅器十事”,供列廟庭,“以副朕則古稱先至意“。這就是如今珍藏于孔府中的“商周十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