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曲阜彭門創作室編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系”,是山東省委宣傳部組織實施的2019年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重點項目,由山東出版集團、山東畫報出版社策劃出版。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對儒家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進行了現代性闡釋。《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一部經典著作,原是《禮記》中的第三十一篇。南宋朱熹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為之作注。宋代以后直至清末,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也是讀書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思想文化影響巨大。
第二十六章
故至誠無息[1],不息則久,久則征[2],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3],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4],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5],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6]而不重,振[7]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8]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9]殖焉。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10]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注釋】[1]息:停止。[2]征:征驗。[3]見(xiàn):同“現”。顯現。章:同“彰”。彰明。[4]不貳:專一。[5]昭昭:光明。之多:逐步增多。[6]華岳:華山,五岳之一。[7]振:收納。鄭玄《禮記注》:“振,猶收也。”[8]卷:通“拳”。[9]貨財:財物。這里指珍珠珊瑚類珍寶及魚蝦等水產品。[10]於乎(wū hū):語氣詞,同“嗚呼”。不(pī)顯:彰顯。不,通“丕”,大。兩處的詩句均引自《詩經·周頌·維天之命》。
譯文

【譯文】
所以,至誠是不會停止的。不停止就會持久,持久就會顯現,顯現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崇高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崇高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與地相配,高大光明與天相配,悠遠長久則永無盡頭。像這樣,不顯現也會彰明,不運動也會改變,不作為也會有成就。
天地的法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至誠專一,所以生育萬物多得無法測算。天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天,原本不過是由小片的光明逐步聚積增多形成的,可到了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系,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地,原本不過是由小撮的土逐步聚積增多形成的,可到了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泄漏,世間萬物都被它承載著;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逐步聚積增多形成的,可到了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它上面生長,禽獸在它上面棲息,寶藏在它上面生成;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逐步聚積增多形成的,可到了它浩瀚無涯時,黿鼉蛟龍魚鱉在里面生長,財貨和珍珠珊瑚等珍寶在里面繁殖生成。
《詩經》說,“天命運行,莊嚴肅穆永不停!”大概說的就是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顯赫又光明啊,文王品德真純正!”大概說的就是文王之所以被謚為“文”的原因吧,德行純正永久流傳。

【今讀】
本章中,子思總結了儒家修身的要求,那就是“生命不息,為誠不已。”“誠”是天地萬物運行的法則,它貫穿于天地之間,主宰天地萬物的運行。同樣人對真誠的追求也沒有盡頭,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懈的奮斗,生命的亮色在于自我修養的不斷提升,以期達到與天地并列為三的終極目的,這種巨人哲學,這種英雄主義的追求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容置疑的正統,也是儒家貢獻于世界的最寶貴的思想財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傳·象傳》)天地至誠專一,所以才能包容萬物。我們要向天地學習,為誠不已,用一顆至誠之心對待每一個事物,執著于本性中一念之誠,持之以恒,要不斷修煉自己的人格,提高情操,德行。當它博厚到一定程度,達到“至誠”的最高境界時,那就如同天地一般可以高明悠遠,“德侔天地”就是對孔子這一修養境界的最高評價。圣人之所以萬人敬仰,千古流芳,是因為他們的境界同化了天地。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是把圣人的德行智慧比喻作能給世間帶來光明的太陽,照亮了人們的心靈。
追求至誠應該自強不息、堅持不懈。至誠之道的追求,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積累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如果定力不夠,就很容易受外物的影響,不夠博厚。別人一句好話就沾沾自喜,別人一句批評就難受生氣,這都是承受力不夠的表現。“器小易盈”,一個器量不大、境界低下的人,是沒有什么大作為的,目光短淺、夜郎自大的人也絕不會成就大事。虎門銷煙的英雄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一副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萬仞無欲則剛。”它啟示我們,做事應有大器量、大胸懷。大胸懷如同大海,可以納百川,載千船,育萬物;大胸懷好似大地,能夠承高山,容河海,載萬物。
人生如同登山涉河,又如爬梯掘洞,不可能諸事皆順。面對挫折、苦難,能否保持一顆初心,保持一份豁達的胸懷,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態度,就決定了一個人成就的規模大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我們應該堅持從身邊事情做起,如曾子所說,任重道遠,發揚弘毅精神,持之以恒,積少成多,積小成大,追求至誠,立德修身,以達到廣博深厚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