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孟祥才,彭門導師、著名歷史學家,山東臨沂人,1964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學院歷史系,后前往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攻讀研究生。現為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史學會副會長,山東農民史研究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先秦秦漢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內容概要:為應對帝國內部的階級矛盾,農民起義不斷的國內形勢,以頒布“輪臺詔”為標志,漢武帝實行“與民休息”政策,緩和與匈奴等周邊少數民族的緊張關系,使漢皇朝又呈現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的趨勢。而隨著漢武帝的崩逝,其繼位者昭帝、宣帝又是持什么樣的治國理念,是否將漢武帝晚年與民休息的政策繼承下去呢?讓我們跟隨本文來了解一下昭帝、宣帝的政治思想吧!
昭、宣二帝,尤其是宣帝的賢人政治理念,主要體現在不斷地詔舉孝廉和賢良文學以及不斷地推尊循吏。如:
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詔曰:“朕以眇身獲保宗廟,戰戰栗栗,夙興夜寐,脩古帝王之事,通保傅,傳《孝經》、《論語》、《尚書》,未云有明。其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
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四月,“詔內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
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四月,“令三輔、太常內郡國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十一月,“其令郡國舉孝弟有行義聞于鄉里者各一人”。
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八月,“其博具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學,眀于先王之術,宣究其意者,各二人,中二千石各一人。”
神爵四年(公元前62年)四月,“令郡國舉賢良可親民者各一人”。
西漢一朝,真正有意識地培育、重用和表彰循吏的首推漢宣帝。《漢書·循吏傳》記載,由于漢宣帝自幼生長民間,由卑微而登至尊,知道百姓的疾苦。親政后“歷精為治”,五天聽一次百官奏事,自丞相以下都“奉職而進”。凡任命刺史守相等地方高官,一定親自談話,觀察他們的言行,聽取他們治政理民的設想,進而考察他們的行政實踐,有言行不一者必須說明原因。他常說:“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他認為郡國守相是治理好吏民的核心人物,經常更換則使百姓無所適從,所以一般情況不輕易調換他們。百姓知道他們長久任職,不可欺罔,就容易服從他們的教化。二千石政績卓著,就以璽書勉勵,增加他們的俸祿和賞金,甚至給他們關內侯的封爵,待公卿缺位時,再選拔他們中的優秀代表升任。
由于宣帝采取這些措施,他當國的年代是漢代產生循吏最多的時期。這些“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的循吏,支撐起一個被歷史學家稱頌為“昭宣中興”的時代。
《漢書·循吏傳》記載的幾個著名的循吏,如蜀郡守文翁致力于發展蜀地的文化教育,飛速地提升了蜀地人才、教育和學術在全國的分量,他創設的郡國學校官在武帝時期向全國推廣。政聲卓著的膠東相王成,受到宣帝的大力表彰。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的詔書說:“蓋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不能以化天下。今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余口,治有異等之效。其賜成爵關內侯,秩中二千石。”
黃霸的升遷更顯示了宣帝對循吏的重用和獎勵。黃霸是一個由百石卒史一步步晉升至丞相的循吏。武帝時任河南太守丞,“溫良有讓”,持法平正,深受“吏民愛敬”。宣帝時升任廷尉正、丞相長史。不久因牽入夏侯勝案入獄被判死刑,在獄三載,從夏侯勝學習《尚書》不輟。后被赦出獄,先任諫議大夫,不久升任揚州刺史,三年,因治績優異,宣帝下詔晉升他為潁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同時特批準他享有一般太守沒有的榮譽:“居官賜車蓋,特高一丈,別駕主薄車,緹油屏泥于軾前,以章有德。”
?黃霸在潁川太守任上,及時宣布皇帝的恩澤詔書,令郵亭鄉官養雞養豬,為鰥寡貧窮百姓改善生活。設置父老師帥伍長,讓他們在民間勸善防奸,“及務農桑,節用殖財,種樹畜養,去食谷馬”,關乎百姓生活的小事,他也處處關心,盡力做好。鰥寡貧窮百姓的喪事,他每每指示鄉部小吏妥善辦理。由于黃霸“外寬內明得吏民心,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被“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但不久又因治馳道和征馬匹供軍用出現問題,被降職為潁川太守,秩僅八百石。不過他既不怨天也不尤人,而是兢兢業業,如此前在潁川太守任上之所為,前后八年,將潁川治理得政通人和,成為全國最安定繁榮的地區。宣帝于是下詔稱揚說:“潁川太守霸,宣布詔令,百姓鄉化,孝子弟弟貞婦順孫日以眾多,田者讓畔,道不拾遺,養視鰥寡,贍助貧窮,獄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鄉于教化,興于行誼,可謂賢人君子矣。《書》不云乎?“股肱良哉!”其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秩中二千石。”同時受到“賜爵及帛”的還有潁川的“孝弟有行義民、三老、力田”。
后數月,即晉升黃霸為太子太傅,再升御史大夫,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代丙吉做了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戶。朱邑以鄉嗇夫進入仕途,“廉平不苛,以愛利為行,未嘗笞辱人,存問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愛敬焉”。累遷太守卒史、大農丞、大司農。“為人淳厚,篤于故舊,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朱邑病逝,宣帝十分痛惜,下詔表彰說:“大司農邑,廉潔守節,退食自公,亡強外之交,束脩之饋,可謂淑人君子。遭離兇災,朕甚閔之。其賜邑子黃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另一循吏龔遂,以明經為官,先任昌邑王劉賀的郎中令,因王淫亂,被牽連“髡為城旦”。宣帝即位后,渤海郡一帶因饑荒引發農民起義,地方官束手無策,經丞相推薦,宣帝任命龔遂為渤海太守。這時龔遂已經70多歲,他從宣帝那里討得便宜行事的權力,單車進入渤海郡后,立即發布文書,宣布凡持農具者皆為良民,官兵不得拿問;凡持兵器者為盜賊,官兵即行緝拿訊問。結果渤海郡一帶的農民起義很快消解。他接著開倉濟民,選用良吏,勸課農桑,發展生產,使“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龔遂的行政得到宣帝的賞識,幾年后,念他年老,特調他至朝廷擔任工作比較輕松的水衡都尉,一直到死都受到皇帝的敬重。
還有一個循吏召信臣,九江壽春人,以郎官起家,任上蔡長時,“其治視民如子”,后任零陵太守、南陽太守。在南陽,他“躬勸耕農,出入阡陌,止舍離鄉亭,稀有安居時”。又興修水利,以廣灌溉,提倡移風易俗,禁止婚喪嫁娶鋪張浪費,約束郡縣官吏子弟不得游手好閑。結果是“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深得百姓愛戴,被稱為“召父”。經過荊州刺史奏報,宣帝賜他黃金40斤,升河南太守,“治行常為第一”,多次“增秩賜金”。元帝時,召信臣升任少府,在任期間,提出了不少朝廷節省開支、取消浪費的建議,每年為國家節約數千萬。元始四年(公元4 年),平帝下詔推選漢興以來“有益于民”的好官,最后入選的是蜀郡的文翁和九江的召信臣,享受官方立祠祭祀。
班固對宣帝當國時期的政況國勢倍加贊揚:
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功光祖宗,業垂后嗣,可謂中興,侔徳殷宗、周宣矣。
如此頌揚雖不無溢美之處,但總體上還不失為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