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孔外孔
在曲阜,存在著兩種“孔”姓。那就是,作為孔子后裔的孔氏稱為“真孔”、“里孔”或“內孔”;同姓“孔”而不同宗的孔氏被稱為“偽孔”、“外孔”。
從古代時起,中國姓“孔”的非止一族。如黃帝的史臣孔甲之后就姓孔 ;春秋時期,鄭國有孔張、孔叔、孔將鉏等 ;衛國有孔達、孔達之孫孔烝鉏,孔烝鉏之孫孔羈,孔羈之孫孔圉,孔圉之子孔悝等 ;陳國有孔寧、孔奐等 ;齊國有孔虺、孔距心、孔青等。然而,這此“孔”姓均“姓同而族異也”,皆各有姓源。其中鄭國的“孔”出自“姬”姓,衛國的“孔”出于“姞”姓,陳國的“孔”出于“媯”姓,獨孔子先祖宋國的“孔”出于“子”姓。《孔子家語·本姓解》說,至孔父嘉距弗父何“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后以‘孔’為氏焉。”至于其他諸“孔”,《孔府檔案》一一二四卷中說 :“凡此數族,近世并不著聞,而列史所載,往往在我家譜系之外者,雖吾宗失傳者甚多,然安知其非出諸孔之后乎?”
曲阜“孔”姓中“里孔”與“外孔”的區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唐朝末年之后五代初期的“孔末滅孔”之亂。《闕里宗枝圖記》明確記載 :“圣祖大成至圣文宣王沒世今二千載,子孫以蕃衍薦,蒙累朝優禮,迥與常人異。由是冒為圣人之裔以自利,代有其人。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詔,以闕里往經寇亂,墳塋荒鞠弗翦,魯郡土民孔景等五戶居近孔子墓側,蠲其課役,以給灑掃,栽種松柏。厥后,孔景遺胤浸致中橫。有孔末者,乘五季之亂,殺圣人子孫幾盡,惟泗水令光嗣之子仁玉,生才九月,隱于外家得免,實四十三世孫也。末遂冒為襲封曲阜令,竊葬其祖于孔林之東。時魯人以末詐,訟于官。事聞于上,蒙后周太祖罷末治罪,復以仁玉任曲阜令,裔封文宣公。故自五代及宋,孔氏所存無幾。其有譜系同居者,謂之‘裔封院’,外居者謂之‘外院’,非吾族也。”
這則記載,實際上就是孔氏家族史上的“孔末滅孔”事件。
孔仁玉自幼聰穎,讀書識大義,尤精《春秋》。涖職期間,嚴潔祭祀,勤于職守。明宗命他襲封“文宣公”兼縣令,恢復了孔家在唐代的一切特權。后周廣順二年(952 年),太祖郭威親臨曲阜,到孔子墓前親自祭拜,仍令孔仁玉襲封文宣公兼曲阜縣令,又特旨賜五品官服,兼任監察御史,代朝廷監察地方吏治民風。
孔家后來蕃衍旺盛,成為曲阜一大氏族,孔仁玉被孔氏后人尊為“中興祖”。到北宋末年,闕里孔氏已發展到上百人,以繁衍宗支而分為“五位”,即以五宗之祖的官職為名 :襲封位、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和博士位,均居于廟宅之內,世稱“內院”,或“內孔”、“里孔”、“真孔”。然而,孔末雖然被誅,他的家族子孫繁衍亦盛,他們見內院立為“五位”宗支,也設立“五院”與內院抗衡,分稱宅上院、洙泗院、駕部院、文登院和三傳院,世稱他們為“外院”、“外孔”或偽孔”。
千百年來,孔氏家族鑒于“孔末滅孔”的慘痛教訓,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里孔”與“外孔”不共戴天,成為家族史上糾紛的焦點。但是,孔末后人不承認是“外孔”。這種爭端歷代皆有,甚至發生流血事件。金代明昌年間,孔末后人孔寅孫因孔庭族長孔端修拒絕“外孔”子弟入學讀書,訴訟至禮部,結果,“外孔”遭到黜斥。其后,孔庭族長孔玭因不許“外孔”的孔之仙冒充圣裔,結果全家十一口人慘遭殺害。到了元代,又有“外孔”欲到孔廟參加祭祀活動,孔子五十四代孫衍圣公孔思晦大會族人予以嚴斥,刊刻宗支世系于碑石,立于廟庭。同時,奏準將“外孔五院”編入地方里甲為民籍,分屬小薛社、張陽社、西隅社、東忠社和西忠社。發展到明、清時代,孔末的“外孔”在曲阜、鄒縣、泗水等地皆有,同屬一姓,并非一脈。
但是,非圣裔的孔氏希圖享受優免地方差徭,入“四氏學”讀書以便參加科考等特權,常常設法混到“里孔”中去,因而出現了大量“偽孔”冒宗的現象,無論在山東境內或居住在外州縣者都有。同治十三年(1874 年)“外孔”孔永年冒充圣裔,按孔氏行輩為兒子起名,混亂了宗派。孔府要求縣衙嚴加追究。移文說 :“本爵族大丁眾,人丁繁衍,分為六十戶,每戶設戶頭、戶舉,以便稽考,原以杜假冒亂宗之弊。至偽孔一姓,系五代時孔末之后,以前仆隨主姓,是以曲阜、鄒縣皆有此姓。惟不準隨行輩取名,以免混亂。今據林西戶戶舉孔毓楷等十戶廩控,孔永年之孫孔繼魁實系偽孔,假冒行輩,冒充圣裔,報充執事官,希圖歸入四氏,殊屬混亂宗派,可惡已極!本應由本爵傳案訊究,惟既據該族人等所稟,孔繼魁的系偽孔,未便逕傳,自應據詳移會傳案,確切明懲究,以清宗派而杜假冒。”(《孔府檔案》一二九九)
孔氏宗族對“里孔”、“外孔”歷來都有明確的劃分和嚴格地規定。除“外孔”不準按“里孔”頒發的行輩字樣起名外,還規定,凡屬“外孔”都不能續圣裔孔氏的家譜,如有冒宗續譜者,不僅冒宗者獲罪,連戶頭、戶舉也要受到嚴懲。
現在,曲阜孔姓眾多,“里孔”“外孔”雜居相處,外孔多年間早就隨孔氏行輩起名字,而許多年輕的孔氏后人反而不用統一的行輩而自擇新式意義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