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內(nèi)東北部,有一座專門祭頌一位女性的“鸞音褒德”牌坊格外引人注目。此坊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皇帝派人御祭之時。在男尊女卑、禮法森嚴(yán)的封建社會,又是在嚴(yán)守封建等級秩序的孔氏宗族,即使是本脈嗣孫,也有極其嚴(yán)格的入林安葬制度,更不用說為女子修墓建坊作祭。那么這個女子到底所為何人,竟然受到如此厚遇?而孔府流傳多年的“公主下嫁”之謎與她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呢?

?于氏牌坊
世俗傳言,乾隆皇帝有一女,聰慧賢淑,但遺憾的是臉上有一顆黑痣。相士認(rèn)為這是“災(zāi)相”,會給公主帶來大災(zāi)難,唯一破解之法,即嫁到世間至富至貴之家,方能避禍求安。皇帝召集群臣商議,認(rèn)為世間最富貴之家莫過皇家,除去皇家,也只有曲阜孔家堪稱富貴。孔家世襲衍圣公,富貴兩千余年而不衰,不因王朝更迭而沒落,乾隆深以為然。但按清代規(guī)矩,滿漢不能通婚。為繞過這個規(guī)矩,皇帝便將公主寄養(yǎng)到大學(xué)士于敏中家,成人后以于敏中之女嫁到孔家。
這是在民間流傳甚廣的一種傳說。但翻開乾隆朝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乾隆帝一生共有十個女兒,十女中除早亡之外,凡是成年后嫁人的,均花落有主,額駙有名,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女嫁到孔府的記載。因而上述的故事含有濃重的傳說和演義色彩,不可以引為信史。那么,是什么事故能夠引起人們對“于氏”如此重視呢?較為貼切的史實是乾隆帝曾經(jīng)將大學(xué)士于敏中的女兒于珊蘭認(rèn)作義女,然后以“公主”的身份嫁到孔府。
如是這般,我們?nèi)杂幸粋€疑問:這個大學(xué)士于敏中是何許人也?在封建等級制度如此森嚴(yán)的古代,為何乾隆皇帝偏偏選中這于氏收為義女并給予如此優(yōu)待呢?
于敏中,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江蘇金壇人。這位大學(xué)士自然也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僅有24歲便蟾宮折桂,是當(dāng)時清朝最年輕的狀元。因相貌魁偉,性格敏和,一直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起初輪值于懋勤殿,于敏中的書法字體俊秀遒勁,受到乾隆帝的極大賞識,曾命他抄寫《華嚴(yán)》、《楞嚴(yán)》兩部大乘佛教經(jīng)典。又因他對“滿語”的精熟,乾隆帝又遷升他為侍講學(xué)士,曾到山西主持鄉(xiāng)試,到山東做督學(xué),再到浙江省任學(xué)政。乾隆十五年,于敏中輪值到皇帝的上書房行走,官遷內(nèi)閣大學(xué)士。到乾隆二十二年,于敏中的生父于樹范去世,上報朝廷,回金壇丁憂替生父守孝。過了一年,回到北京任刑部侍郎。乾隆二十三年,于敏中的嗣父于枋謝世,又回籍治喪。沒有多久,于敏中的生母又去世了,因在守喪期間,他就沒有向朝廷稟報,被御史朱嵇彈劾。說于敏中:“兩次喪親,蒙混為一,守制期滿就想到京城做官。”還說:“朝廷六部的大臣和外任的封疆大吏都感到驚異,不應(yīng)該不為生母守孝就上任辦事”。但由于于敏中遇事敏捷過人,每次皇帝交給他的事情,他都辦理得非常符合皇帝的意圖。所以對于御史們的彈劾,乾隆帝不僅不予理會,下詔書原諒了于敏中,還在期滿之后給于敏中授了官,調(diào)他到戶部管理錢法堂的事情。之后,于敏中便步步高升,到了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帝任命于敏中為軍機大臣。到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又擢升于敏中為戶部尚書。具有極高的政治地位。
相傳,于敏中之三女于珊蘭,自幼聰慧,美麗非凡。關(guān)于她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說法。一次,于敏中在回錢塘老家時,曾夜夢江中大潮,全家不幸落水。忽見一株珊瑚樹,狀如蘭草,飄然而至,幸賴圍靠此樹全家得救。醒報夫人生女,因此給女取名珊蘭。
珊蘭隨父在京漸漸長成,由于于敏中與乾隆皇帝私人關(guān)系甚密,兒女情長的乾隆帝便忙著為于珊蘭選婿。選定的“駙馬”為孔子第72代衍圣公孔憲培。孔憲培為人風(fēng)雅,工書、畫,善寫蘭,頗得皇帝喜愛與關(guān)護(hù),乾隆帝親自為孔憲培賜名。孔憲培原名孔憲允,乾隆將他名中的“允”字,改為“培”字。“培”字有三義:一為培養(yǎng),如栽培、培補;二為壘土,引申為屋后墻;三為通“馮”,馮者,乘風(fēng)也。乾隆皇帝衷心期望“憲培”能在自己的栽培下,能夠成為駕罡風(fēng)、乘彩云、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人物。孔憲培曾一度患有足疾,乾隆三十六年,皇帝到曲阜朝圣祭孔時,又特意將隨駕御醫(yī)留下,專為孔憲培治病,直到痊愈為止。此外,乾隆皇帝還多次賜詩給孔憲培,如“久住京師學(xué)問蘉,言歸承祭圣人鄉(xiāng)。親儀慎勿仍其短,祖德恩維衍以長。修已無過守禮樂,睦宗守世率端方。卅年兩見崇公襲,悵憶人生曷有常。”甚至皇帝還親解御用荷包賜予孔憲培。
乾隆三十七年,于氏與孔憲培完婚。結(jié)婚之時,從京城出發(fā)至曲阜,一路浩浩蕩蕩,其中不乏皇家的陪嫁。像人參、珊瑚、牙雕福祿、翠玉盆景等稀世珍寶隨人而至。另有四十八個太監(jiān)也跟來服侍于氏,可謂威風(fēng)八面、震驚四鄉(xiāng)。除上述外,陪嫁中還有田莊,所收入都是“公主”日常零用錢。
大婚當(dāng)天,百官前來道賀。時正值孔府六代同堂,乾隆皇帝還親自手書“六代含貽”賜予孔家,意為六代人和睦相處,生活美滿。據(jù)傳,各種稀世珍寶,金玉瑪瑙,皇上一概不放在眼里。惟有山東知府送來的一把小金斧,引起了他的注意。乾隆問他有何說法?知府答說:“留著以后給御外孫砸核桃吃。”乾隆聽罷,龍心大悅,說這把金斧是所有禮品中最好的。后來,這把小金斧也就成了孔府的傳家之寶。
道光三年,于氏去世,與孔憲培合葬于孔林。五年,皇帝派人御祭,七十三代衍圣公孔慶镕建立牌坊,將祭文刻于正面,背面寫“鸞音褒德”四大金字,以頌祭于氏。這便是我們開篇提到的“于氏公主”坊了。
在孔府東院,有孔家專為于氏所建的“慕恩堂”。初建時,從蘇州特意請來工匠,為于夫人塑繪了“行樂圖”,再現(xiàn)了于氏生前的真實生活。每天有四個男仆焚香叩頭,兩個女仆鋪床疊被,伺候得十分周全。而在慕恩堂梢前前檐額上,更有一段描金畫龍的彩畫,這是全府唯一的一段,也是最高規(guī)格的一段,彰顯了于氏身份的尊貴。
歲月遠(yuǎn)逝,歷史似乎變得有些模糊,于氏是否為乾隆的親生女兒,已無需再辨。但乾隆帝讓她以“公主”的身份下嫁孔府的故事,卻可以傳為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