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生地——夫子洞
孟祥明? 孔志剛
?
孔子故里曲阜是舉世聞名的東方圣地,儒家文明的濫觴。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位圣人,中華文化將會失去很多光彩,歷史的斑駁也不會如此豐富。孔子是儒家文明的創始人,關于他的一生記述頗多且富有傳奇,其確切的出生地點又有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了位于曲阜城東南部的尼山。
尼山,原名尼丘山,后世為避孔子名“丘”之諱改名尼山,距曲阜城約28公里,海拔340米。東臨沂河,南傍尼山水庫,風景秀麗,景景相連。山腳下的魯源村就是孔子父母當年的居住地,原名“陬邑”,它依山望水,植被茂盛,可算得一處風景秀麗之所。從魯源村遠望尼山,五峰雁列,從西北向東南蜿蜒伸展、奇巒鐘秀,俗稱“五老峰”;這條山脈屬泰蒙支脈,它像一條蜿蜒平臥的巨龍,俯瞰著平原大地。從山頂俯視著山腳下的尼山水庫,水面開闊,氣魄宏大,上下天光一色,碧波萬頃。漫步登山,五老峰、魯源村、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美景,逐一展現在眼前,它們合稱“尼山八景”。
在這里,既有厚重的人文底蘊,又兼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在此間游覽,一步一個故事,一走一處風光。
??? 在尼山東麓,水庫之濱,有一處并不起眼的石洞,相傳為孔子誕生處,早期的文人騷客便給它起了一個非常雅致的名稱曰“坤靈洞”,凡夫俗子庶民們則直白地稱之為“夫子洞”。從尼山書院往南沿著石階走下山坡,就可以看到該石洞。夫子洞高約2米,寬1米,洞內深約3米,洞口北側有1983年由原山東省省長李予昂題刻“夫子洞”石碑。進入洞內,借著洞口射入的光線可以看到:在洞內南側有一板石形狀好像石床,床上高出一石,類似枕頭,名曰“枕石”。這石床也就是孔子出生的產床了。洞內北側有一塊石頭,形似石凳。石洞外有一條小溪緩緩流過,溪名曰“智源溪”,因為孔子在洞內出生,這條小溪也被后人譽為智慧的源泉。
因圣人孔子誕生在此,此洞必然就有了神圣的光環,那么關于孔子的身世有著什么樣的傳說呢?
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王室,周滅亡殷商之后,將殷商后代微子啟封于宋國,傳九代而有孔父嘉,這便是孔氏始祖。后因宋國內亂,孔父嘉的曾孫防叔逃到魯國,世稱孔防叔,孔防叔生子伯夏,伯夏生子叔梁紇。叔梁紇便是孔子的父親。
叔梁紇曾做過鄒邑大夫,他天生身高力大。曾在與晉、魯、曹、邾等諸侯國兵馬攻打賁陽(位于今山東棗莊東南)時曾經“力托懸門”。原來,在進攻城池的的時候,有人想落下城門,將已經進城的魯國士兵來個甕中捉鱉。這時候,大力士叔梁紇一手持戟,一手托住城樓的懸門,掩護魯國軍士攻城。賁陽一戰,叔梁紇成為魯國著名的勇士。自此以勇力聞名于諸侯。
叔梁紇雖然孔武有力,但是卻一直無后。他曾經娶了一個妻子,一下連生了九個女兒。后又娶了一個妾,生下男孩名孟皮。然而,孟皮腿腳有殘疾,按封建宗法觀念不能立嗣。叔梁紇覺得“雖有九子而無嫡,是無子也。”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因此一直夢想有一個健康的兒子繼承家業延續香火,所以到六十多歲,還想再娶個夫人生兒子為嗣。于是便向附近鄉里的顏家求親。顏門有三個女兒都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可謂是守閨代嫁。叔梁紇說明來意來后,顏父對三個女兒說:“鄒邑大夫叔梁紇雖然是武行出身,但也是殷商先王的后裔啊。其人身高九尺武力絕倫,雖然年長性嚴不足為慮,你們姐們三個有誰愿意嫁他為妻?”大女兒和二女兒都不做聲,只有小女兒顏征在說道:“愿意聽從父親的安排”,時年方十七。顏父知其有意,于是促成了這段婚事。顏征在便是孔子的母親。
顏征在嫁給叔梁紇以后,叔梁紇便攜妻子一起來尼山祈禱,祈求尼山山神能保佑生一個男孩,延續家族的香火。也許真是神明眷顧,不久顏征在果然有孕。這個時候就有很多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出生之前,有一天祥云繚繞,紫光滿院,大家驚訝之中發現有麒麟從天而降,走到叔梁紇家門前,家人看到瑞獸趕緊跪拜。麒麟走上前來,吐出一部玉書,上面寫著:“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為素王”。顏征在收下玉書,用紅色的繩系在麒麟角上,以示吉祥,麒麟才緩緩離去,回到天上復命。這就是后人所說的“尼山致禱”和“麒麟玉書”的故事。
根據《孔氏祖庭廣記》等諸多文獻記載:魯襄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子(前551年農歷8月27日),是孔子誕生日。這一天,孔家有五彩祥云繚繞,兩條神龍環繞房子,來為孔子洗塵。同時,還有五位神仙下界迎接孔子降生落地。此時天空中響起鈞天之樂,顏征在聽到之后,甚是高興,心中充滿感激。為感謝神明照顧,再次登尼山跪拜。走到半路身體不支,覺得要臨盆,慌忙之中走到了石洞中。見洞中有現成的石床、石凳,心中疑惑,隨之暗暗大喜,這不就是上天設的一個產房。于是,顏征在便在此生下孔子。孔子出生后體貌不同一般,體態有多處與常人不同的地方,且胸前有文字曰:“制作定世符”。種種跡象顯示,這個面貌丑陋的男嬰肯定不是一般人物。此時,兩條神龍見孔子安詳無恙就回到了天上;五位神仙迎接孔子降生后便坐落人間以守護,形成了尼丘山的五座山頭,也就是尼山的五老峰的由來。
?民間又傳說,孔子出生后眼露睛、鼻露孔、耳露輪、口露齒,非常丑陋,加上出生前種種征兆,因此被父母認為是怪異之物,叔梁紇雖然在戰爭中很勇敢,卻也害怕自己這個怪異的孩子。便把他扔到野外,一只老虎看見后將其銜回洞中喂養。時值炎熱天氣,洞中又憋悶,孔子哇哇大哭,身上熱汗直淌。此刻一只老鷹飛過來用翅膀給孔子扇涼,所以孔子的出生又有“鳳生虎養鷹打扇”的美談。
??? 古人兄弟排行,按孟(伯)、仲、叔、季以示。孔子因出生后頭頂中間低四周高,形似尼丘山,又因排行老二,因此起名為孔丘,字仲尼。這個在石洞中出生的男嬰最終也成了一代圣人,“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孔子后來被尊為“至圣先師”,也真驗證了麒麟玉書上的那句話。
??? 孔子出生的故事,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明代的《孔子圣跡圖》,將孔子降生時“尼山致禱”、“麒麟玉書”“二龍五老”、“鈞天降圣”等有詳細的刻畫。今尼山孔廟就陳列有整幅的玉雕《孔子圣跡圖》,在這里我們能詳細了解孔子出生及其生平的經歷。
?? “圣人”非一般凡人,其出生也自然被后人附會了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麒麟玉書、二龍繞室、五老降庭、鈞天之樂、和樂之聲等等傳說,雖然不足為信,卻也反映了人們對孔子的景仰和崇拜。“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因為孔子出生在此,尼山從而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開啟智慧源頭的圣地之一。尼山聞名于世,孔子自然功不可沒。可以說,是尼山孕育了孔子,也是孔子成就了尼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