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柯墓
彭慶濤? 謝 軒
?
??? 位于孔林內東北部,距離東林墻約100米、北林墻約200米處,有一座中型墓塚,冢高2.1米。墓前有民國年間所立石碑,頂部形制為圓首盤龍狀圓雕;碑座寬140厘米,縱80厘米,高12厘米;碑身凈高225厘米,寬87厘米,厚37厘米。中間正書“孔子七十五代孫則君先生之墓”;右側“三臺蕭方駿頓首拜題”;左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二月谷旦,孝男令甡、(令)秝立石”。碑陰題楷書“曲阜孔君則君碑陰記”,共有豎排文字19行。墓前有石供案,長180厘米,寬80厘米,高85厘米,正面中腰兩側有文字,呈現明顯的現代特征,屬于現代所立。供案前有石香爐,長42厘米,寬35.5厘米,高64厘米,疑似民國遺存。這就是著名的愛國人士孔祥柯先生的長眠之地——孔祥柯墓。
孔祥柯,字則君,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農歷六月二十三日生于曲阜,為孔子世家嫡系大宗戶八府后裔,其七世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嫡孫襲封衍圣公孔傳鐸,六世祖為孔傳鐸第三子孔繼泂,孔繼泂齒序行八,外建府邸世稱八府。孔祥柯的祖父孔慶霄是八府七十三代長房長孫,孔慶霄次子孔繁淦官至直隸高等審判庭推事,娶清末學部副大臣、京師大學堂監督勞乃宣的長女勞緗為妻,生有七子一女,孔祥柯為次子。從小接觸儒學教育,其聰穎好學、勤奮謹慎的品格特質,深得外祖父勞乃宣的鐘愛。孔祥柯也就是在這種不同尋常的社會環境中學習成長,最終譜寫了一曲黃鐘大呂般的人生贊歌。
孔祥柯跟隨父親孔繁淦在直隸、江蘇、浙江等地接受初等教育,而后就讀于天津中學,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畢業后,憑借優異成績順利考入京師譯學館,學習英、法等外語。在完成學業之余,更多的時間用來博覽群書。同時,廣結好友,與當時社會名流、政要等都有比較廣泛的交往。知識的積累、學識的增長培養了他寫作的習慣,也培養了他橫向著眼于整個世界,縱向著眼于人類歷史的眼光,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更關注社會現實,常寫政論文章。宣統三年(1911年)從京師譯學館畢業,獲清政府所頒“舉人出身”獎,繼而任官于北京。
辛亥革命爆發后,孔祥柯毅然辭去官職,回到山東,參與當地民主革命。曾任職山東高等學堂教務長。1912年,以共和黨黨員的身份任山東臨時省議會議員,1913年3月,被選為山東省議會副議長兼山東高等學校校長、山東省商業學校教授。在省議會中,由于他獨特的膽識、長遠的眼光和愛國的熱心,深受人們尊敬。而后在多次面對國民黨和共和黨的矛盾時,能夠站在整體的利益上考慮,用獨特的思維解決矛盾,深受兩黨人員的稱譽。另外,由于他的知識、學養來自于正規教育,深刻認識到教育之于中國的重要性,因此,他在山東大力宣傳教育的重要性,同時為發展教育,還聯合有識之士在濟南創辦了濟南育英中學,自任校長,為山東的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
1914年,袁世凱解散各省議會,孔祥柯在北京任職為財政部貨幣委員會委員。為履行職責,游歷于直隸、湖北、廣東、福建、浙江和江蘇等地,調查和研究當時的財政情況,在整體上對中國財政進行分析規劃。1915年,因對袁世凱獨裁不滿,辭職回到山東,于次年被任命為山東法政專門學校校長。1916年3月,袁世凱稱帝失敗,宣布取消帝制;6月,袁世凱在憂懼中病故,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山東省議會得到恢復,孔祥柯再次燃起了對新生社會的期望,辭去校長職務,參加省議會競選,再次當選為山東省議會副議長。
1918年,為進一步加強各省議會聯系,在孔祥柯倡議下組織了各省議會聯盟,積極解決北洋政府和廣東軍政府之間的政治分歧,起草了許多歷史性文件。由于孔祥柯敢于抨擊軍閥,受到了軍閥的迫害和人身威脅,被迫到上海政治避難。
孔祥柯的人生最精彩的故事莫過于 “巴黎和會”事件,也正是這一件事才真正彰顯了他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決心和毅力,也是他竭盡所能為祖國做出突出貢獻的壯舉。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日本代表提出膠州灣租借地、膠濟鐵路以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均應無條件轉讓給日本,操縱會議的美、英、法三國漠視中國的主權和戰勝國地位,對日本的要求表示支持。消息傳到國內后,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收回山東權益和廢除日本的二十一條,山東各界公推孔祥柯和許漢章為民間代表,孔祥柯義不容辭前去維護祖國利益。于4月16日從上海啟程,直接向中國專使和巴黎和會請愿。孔祥柯抱定“非達到廢約目的不回”的決心,載著所有國人的使命趕去凡爾賽,到達凡爾賽后,即在會場內外以流暢的外語發表演說,“登壇演論,聞者動容,殊方絕域,報章傳載”。同時,國內爆發“五四運動”,在中國人民的要求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占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一切權利。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中國代表團不得不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巴黎和會后,孔祥柯并未直接返國,先在法國,后至英、美等地進行考察訪問,發表演說,深受各國人士的歡迎。他讓所有外國人看到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膽識與勇氣。
回國后,孔祥柯任國家經濟調查局參議。由于工作過于繁重,積勞成疾,1920年初突患急性闌尾炎,不治而亡,逝世于北京,年僅33歲。孔祥柯的事跡記載于各類史書,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世界名人錄》亦有辭條收錄,山東大學檔案館存有復件。
與孔祥柯同穴合葬的是他的夫人德配于氏穎君, 脈系浙江肖山于氏宗族大戶。
孔祥柯墓碑由當時的京城四大名醫之首的詩文書畫大家蕭方駿題寫。蕭方駿[1870一1960],字龍友,號息園、息翁,建國后改號不息翁。四川三臺人。與施今墨、孔伯華、汪逢春被合稱為京城四大名醫,名聲斐然。蕭方駿不但精于醫道,同時嫻于書畫,擅長詩文,常與梁啟超、齊白石、陳半丁等大師摯友切磋交流。留有許多詩文及傳世墨寶,書法正、草、隸、篆均有造詣。蕭方駿之子蕭璋是著名語言學家、訓詁學家,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其女蕭瓊,著名畫家蔣兆和之妻,1937年畢業于國立北平藝專國畫系,師從齊白石、溥心畬、王雪濤,成為溥心畬入室弟子。
蕭方駿為孔祥柯墓碑題字,聚散適宜,穩實而不板滯,流利而不滑弱,筆勢貫通、氣息流轉,更見率意之趣。蕭方駿的題字,襯托和增強了孔祥柯墓的突出和品位。
特殊的家庭,特殊的歷史背景,特殊的教育歷練,成就了孔祥柯輝煌而短暫傳奇的人生,也鑄就了近代史上一座愛國的歷史豐碑!他,長眠于孔家顯赫的家族墓地,不僅僅是孔家光宗耀祖的楷模,也是曲阜人的驕傲,山東人的驕傲,更是值得中華民族銘記的愛國精英。有到曲阜孔林參觀的游客們,不妨順便道去孔祥柯墓前追思一下這位愛國人士,總能給我們些許教育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