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書院
謝軒 ?彭慶濤
?
??? 尼山,有著神話傳奇般的面紗和底蘊,贊曰:一溪清流,隱蘊智慧源泉,不亞四瀆孕育生命領厚德;五峰曲轉,內涵坤靈根基,堪比五岳囊括寰宇占高雄。遠遠望去,霧氣蒙蒙的五老峰氤氳出文化和歷史的滄桑厚重,灰白石與蒼翠松點綴的尼山面貌愈加清晰,建筑群在蒼翠松柏中零星展露。
?尼山位于曲阜城東南25公里,主峰海拔340米,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圣諱,故稱“尼山”。尼山書院依傍尼山主峰,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年間(954——959年),距今已走過千年的歷史。書院共分兩大部分,廟宇為三路布局,占地面積約15318平方米,有各種建筑27座69間,建筑面積為1700平方米;“尼山誕育書院”為民居式四合院建制,正房3間,東西配房各3間。放眼望去,錯亂有序的古松柏蒼翠茂盛,青磚灰瓦的墻體踏實古樸,歷史感頓時油然而生。
?今天,尼山書院的每一片磚瓦都能訴說自己的存在歷史。
?因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和母親顏征在曾于尼山祈禱而生孔子,因此后人在此建廟奉祀。尼山書院的初形應為“叔梁廟”,尼山有廟始見于《魏書·地形志》“魯縣有叔梁廟”,而在唐《括地志》中記載“叔梁紇廟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縣20里尼丘山東址。”(注:尼山東北約25公里為泗水縣城)由此看出,唐之前的尼山書院初形實為祭祀孔子父親叔梁紇的廟宇。
?然而,歷史也經歷風云變幻,在五代后周顯德年間,極少人顧及廟宇的維修,先前廟宇漸漸消失,且不復存在。而后再次修建廟宇應該追溯到兗州太守趙侯,并且此次再建廟宇的功能已由祭祀孔子父親轉向祭祀孔子,并且這種祭祀對象的轉變一直延續下來。
?要說尼山書院兼有的教育功能,應該上溯到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孫襲封文宣公孔宗愿“作新宮,有廟,有夫子之殿,有夫人之位,有講堂,有學舍,有祭田”。由此可見,尼山書院的功能不僅是祭祀孔子,而且添加了講堂、學舍等明顯的教育功能。繼而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周圍戰火不息,尼山書院也再度廢棄。
?對尼山書院的再次大修是在金明昌五年(1194年),財力來自維修闕里孔廟剩余的“四千多貫”,并在第二年完工。在《孔氏祖庭廣記》的“金尼山廟制圖”中可看到:前為至圣文宣王廟門,內分三路,中路為大成門、大成殿、兩廡、鄆國夫人殿、泗水侯殿、沂水侯殿等與現今的狀況基本相同。但不同之處在于,大成殿與鄆國夫人殿前后有廊連接,有著鮮明的金代工字形建筑格局。東路僅有齋廳,其外有講堂;西路有齊國公殿及寢殿。尼山書院門前東南角有觀川亭,其東有坤靈洞,后面為學舍等建筑,與現今形制基本相似。而在金代末期,除東路齋廳保存下來,其余建筑頹廢殆盡。
?據史料記載,元至順三年(1332年),孔子五十四代孫襲封衍圣公孔思晦上疏奏請重修孔廟。至元二年(1336年),中書左丞王懋德率同列執政者白丞相正式設置尼山書院,且以彭璠為山長,次年六月到任,居住山野。彭璠“磐竭私橐,繼以假貸,具羊豕為酒,告山之神”,同時召集四鄰鄉親前來接受祈福,并告之眾人廟宇幾經興衰的歷史原因。隨后,父老鄉親積極地參與到尼山書院的舊址探尋,終于找到了大殿、廟門及學舍的原址。清理過后,放眼望去,清晰可辨。隨即告知周圍臨縣官員及鄉紳,備料備工準備修復。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以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使楊公為首的一大批各行各業的有志之士積極投入其中,“凡齊魯之境,賢卿大夫、士民好事者,大出錢而勸成之。”從中可得知,民心團結,共筑尼山書院。尼山書院毓圣侯殿西側碑刻有記:“作大成殿、大成門、神廚,作明倫堂、東齋、西齋、東塾、西塾,作毓圣侯殿、觀川亭”等建筑;隨后在大殿內部雕塑圣像、布置樂器和祭器,并伴有平民學子著禮服表演,以備來年祭祀。到后來又增塑的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四配像,和修葺坤靈洞,于洞中造孔子石像等是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然而誰也擋不住歷史的變遷,元末,戰亂再次湮沒了尼山書院,雜草橫生,廢墟風化,也隨歷史遠去。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鼎新重建,正殿三間,高廣如制。其西側為毓圣侯殿,其西北側為啟圣王殿,又其北側為啟圣王夫人殿也,神門三間,齋廳五間,庖滔有廬,祭器有庫,繞垣云矗,如矢斯棘。”這是孔子五十九代孫襲封衍圣公孔彥縉等見尼山書院荒涼至極,觸目傷感,決定重修,歷時一年所完工的規模。
?明弘治七年(1494年),由孔子六十一代孫襲封衍圣公孔弘泰、四氏學學錄孔公璜主持再次重修。后又在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重修。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尼山書院陸陸續續迎來了多次大修。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孔子六十七代孫襲封衍圣公孔毓圻部分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部分重修、乾隆二十年(1755年)部分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春(1846年),孔子七十四代孫襲封衍圣公孔繁灝上疏奏請重修,于二十九年五月竣工,共歷時兩年有余,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欞星門下西側石碑記載了香港商人郭禎祥1924年捐款修建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后,在1953年進行維修,1978年全面大修,1989年恢復大成殿的神龕及孔子塑像、四配塑像。
?跨過尼山書院的第一道大門——欞星門,便來到孔子時常觀看五川(智源溪、夫子河、張馬河、顏母河、田黃河)匯流、感嘆時光變化有常的觀川亭,立足于此,尼山東南腳下風光盡收眼底。穿過大成門,進入了尼山書院的主體建筑——大成殿,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在大成殿東西兩側是供奉孔子“七十二賢”弟子的東西廡。在大成殿之后,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地方,稱之為寢殿。在寢殿前的東西各有的三間廂房分別為泗水侯殿和沂水侯殿。繼續向前還可看到祭祀孔子前做準備用的講堂,祭祀尼山土地神的土地祠,祭祀尼山山神的毓圣侯祠,祭祀孔子父親叔梁紇的啟圣王殿,祭祀孔子母親顏征在的啟圣王寢殿,祭祀神靈時宰殺牲畜的神庖等。
?尼山書院依托尼山而立,東臨沂水支流,隔水與顏母莊相望。1977年公布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細細品讀每個景點,相似的飛檐青瓦、古柏蒼松,不同的文化建筑、歷史掌故,構成了儒家文化的源頭載體。用心感知曾經承接圣人誕生的沃土,且伴隨著尼山書院成長中起起伏伏的故事。即便是斷裂的碑刻,褪色的塑像,生銹的門釘等都能在我們心中引起歷經歲月洗滌過的深刻與厚重。這里的陽光柔和,空氣清新,環境靜謐,是何等的歷史文化積淀才孕育出的與世脫俗!
?在這個神圣的地方,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心靈得以洗禮凈化,感悟到儒家思想的博大和精深,更能滿足人類道德所追尋的心靈歸宿與安謐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