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褒碑
劉巖? 牛秋鵬
?
在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立有一通《漢故豫州從事孔君之碑》,俗稱為“孔褒碑”。2008年中央美術學院為“慶九十華誕,迎百年奧運”曾舉辦中國歷代碑拓精品藝術展,其中就有“孔褒碑”的拓片。這是一通什么樣的石碑如此珍貴?其內容記載了怎樣的往事?它和大家熟知的“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又有什么關聯呢?
“孔褒碑”高270厘米,寬101厘米,厚23厘米,有額,有穿,額隸書題“漢故豫州從事孔君之碑”,為東漢立石無疑。與眾不同的是,該碑史上常年不為人所知,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才被發現于曲阜城外周公廟東側,隨即移入孔廟加以保護。而近年來對它立碑確切年月的考據也頗有爭議,更為其增添了幾許傳奇色彩。??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此碑被發現后,清代學者們對它的關注:翁方綱《兩漢金石記》卷七有原文及釋;武億《金石三跋》之《一跋》卷二有釋;《金石圖說·甲下》有圖及釋;王昶《金石萃編》卷十四有釋。另外還有《校碑隨筆》、《環宇訪碑錄》、《漢碑錄文》、《金石聚》、《平津讀碑記》、《山左金石志》等諸多書籍把它收錄其中。“孔褒碑”一時被人們所熟知,名起四方。因該碑出土時,受到歲月的蠶食,碑表削落嚴重,字跡已模糊不清,損毀嚴重,故對其書法價值評價遜于內容的探究。
當我們知道這通碑的來歷之后,不禁要問,此碑承載了一段什么歷史故事?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該碑隱在背后的歷史,解讀那一段不為人熟知的悲慘故事。
這里我們先提起幾個人的名字,孔宙、孔晨、孔謙、孔褒、孔融、孔昱、張儉,這其中有我們如雷貫耳熟知的大人物,也有默默無聞不為人所知的小人物。他們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呢?是什么把一個張之外姓,給孔氏家族帶來一場的殺戮中呢?盡管碑文字跡不清,但歷史是不會輕易忘卻的,特別是帶著血跡的歷史。
東漢年間,孔子的嫡孫已傳至十九世,他便是孔門中著名的人物孔宙。孔宙官至泰山都尉,生有七子,傳者有五:孔晨、孔謙、孔褒、孔融、孔昱。孔宙博學多才,對兒子們的教育更是教誨有方,不辱儒門。
孔褒,字文禮(?-169年),孔宙七子中的第三子,孔融之兄。他為人忠厚,舉孝廉,辟豫州從事。
張儉(115—198年),字元節,山陽高平(今鄒城)人,為東漢名士。曾任山陽郡東部督郵,輔佐郡守督,這在當時是一個實權派人物。時與孔褒志趣相同,為同僚好友。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宦官把持著朝政,專權擅政,并且制造一次又一次黨錮事件,受牽連者甚眾,造成了社會大動蕩,史稱“黨錮之禍”。建寧年間,宦官侯覽的母親因去世,歸山陽郡防東(今山東單縣東北)而葬,大肆修建陵墓。張儉盡“督郵”之職,上奏揭發了當權的宦官侯覽和他的家人在家鄉所犯的罪惡。這下便惹惱了窮兇極惡的侯覽,隨即便密謀同僚朱并,讓其誣告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結黨,圖謀造反。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謀反”一詞,但他們的天下往往因“反”而得。昏庸的漢靈帝怕了,便下詔追捕張儉等人,要治其死罪。一時間風聲鶴起,烏云密布,一場全國性剿殺又一次席卷大地。
張儉因與孔褒為同鄉故人,志同道合,結交甚深,更是對孔褒的為人了如指掌。當得知揭發侯覽之流引來殺身之禍時,慌忙逃出,急迫之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好友孔褒,于是,便來到孔家請求掩護。恰時不巧,孔褒外出不在,其弟孔融代兄出來彬彬有禮地接待了他。張儉見孔融年幼,還是個孩子.不可能明白世間的事理與險惡,便沒有說明真實來意。聰慧的孔融一眼辨出張儉逃命狂奔、魂神失魄的囧態,斷定張儉定有什么難言之隱。就對張儉說:“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后漢書·鄭孔荀列傳》)聽了孔融的話, 張儉心里踏實下來,事已至此,便講出了原委。孔融聽罷,立即把他小心翼翼地隱藏在家中。這便是成語“望門投止”的來歷。
在孔家躲藏了好幾天,不見孔褒歸來,倒也相安無事,但終歸不是長久之計。有一天,張儉按捺不住找了個機會, 終于安全地走出了孔氏門第。
不料時隔不久,還是走漏了風聲,有人向地方官府告發了此事。官府抓不到張儉本來就十分窩火生氣,此時更是惱羞成怒,借此便大肆捉拿張儉黨人和凡是幫助張儉逃跑相關聯的人,他們都被列入黨人的行列。于是,經過篩選就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一同捕禁官府受審。堂上,審官似乎平靜的對孔融和孔褒說:“你們兄弟到底是誰收留并放走了張儉?你們知道不知道, 張儉是朝廷的要犯, 放走了他就是與他是共犯,是殺頭之罪。”審官的問話,字字如同鋼針般刺痛著哥倆的情感神經。孔融早有心理準備,知道兄長和張儉是摯友, 又有同黨之嫌,孔褒這時出現在明處,無論如何,朝廷是不會輕易放過他的。只有自己主動承擔責任,把大小事情承攬下來,才會保全兄長的性命。于是, 他搶先對審官說:“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同上)聽了弟弟把罪責承擔在自己身上, 孔褒急忙前道:“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同上)
孔融、孔褒倆兄弟在公堂上爭執不下,互不相讓,都說是自己放走了張儉。審官見狀, 顧忌是圣門之后,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便前去追問其母親。褒母說:“家事任長,妾當其辜。”(同上)家中三人爭死,官吏不敢妄斷,只好如實上報朝廷。后來,皇帝聽信了侯覽讒言,定孔褒為同黨之罪,被處以死刑。
孔融幸存,成為一代才子,在我國歷史、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事件雖然在當時封建專制統治下,沒有完美的結局,但是他們之間母慈、兄友、弟恭的傳統道德,卻十分可敬可佩可嘆。拿著自己的生命保同門的平安,這是手足之情,可謂“小義”;用自己的生命置換他人安全,叫做“殺身取義”,可謂“大義”。孔門三人爭死之大義,凜然爭死的事跡被此碑記載并保留了下來,時至今日依然能夠感人心扉。正義在身,古人就是那么“任性”。
石碑的出現無疑增加了人們對那個時代,那段背景的認知,義烈孔門的故事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通過這段歷史,我們也加深了對孔氏族人的進一步了解。在充滿“仁、義、禮、智、信”的中國古代社會,張儉對孔褒的信,孔褒對張儉的義,孔融對張儉、孔褒的禮,以及褒母對孔氏二兄弟的仁,無不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彼時惡人當道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關愛及價值取向,而這種價值取向是任何時候都是不可或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