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孔子“天下為公”思想的時代意義
本文轉載儒行楊朝明文章

年終考評時,如果你的評語有“此人自私”或“私心較重”之類的評價,你一定十分不爽。這個大家都不喜歡的“私”其實與“公”相對,人不自私,就要有公心。人們都屬于特定的社會關系,就要考慮自己的社會性存在,那么,心里裝著“公”,具有公德意識就很有必要。孔子說“天下為公”,正是希望人們不要自私,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孔子的社會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話正應了“公道”那個詞,只有“公”,才有“道”;沒有“公”,“道”何求?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的社會聯系主要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個方面,處理好這些關系十分重要,所以《中庸》說:“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社會中的其他關系都由這些關系派生出來。處理這些關系,需要努力修身,人人有“道”,這個“道”就是孔子的恕道,即推己及人、換位思考。主動修身的人越來越多,社會就會有公道。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那里,“公”是處理各種關系的基本原則,其內涵和外延都很豐富。歷史上,很多人論證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關系,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應當遵守社會的規范,這些都可以包含在“公”的概念之內。作為社會的人,人不能只考慮個人,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角色的要求,這才算做到了“公”,才符合“道”的要求。孔子希望社會精英們“志于道”,有更多的人遵“道”而行,工作中“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敬”,家庭中“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社會上“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如果是這樣,距離孔子所理想的“天下為公”、社會“大同”就不遠了。

長期以來,在不少人心目中,“天下為公”好像只是一個高尚的口號,甚至是可望不可即的空想。其實,“天下為公”應該具體落實為人們切實的行動。孔子有他心目中的“天下為公”,那就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貨惡其棄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不必為人”,“奸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人們敬老愛幼,安居樂業,有充分的社會保障,不浪費,不私藏,安分盡力,人心和順,社會安寧。做到這些,需要人們的公共意識,需要人們的社會性意識。而這,不該是任何一個民族、國家,乃至一個集體都希望做到的嗎?這不也正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態嗎?
星云大師在他的《人間因緣》中有“一半一半”的說法,他說“善良一半,邪惡一半”、“真的一半,假的一半”、“佛的世界一半,魔的世界一半”。這樣說來,“公”與“私”也是一半一半,自古及今,人們的心里都有“人心”與“道心”、“人情”與“人義”、“天理”與“人欲”的對抗,早在殷末周初,姜太公《六韜》就說“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這種“欲”與“義”、“敬”與“怠”的斗爭經常會出現,它有時就表現為“公”與“私”之間的斗爭?!渡袝氛f“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墨子》提倡“舉公義,辟私怨”,哪家哪派都希望“努力好的一半,減少壞的一半”。人屬于社會,就理應考慮自己屬于一個家庭、社會或集體、國家,人自然不能總是想一己之私。社會要更加美好,人們就要努力“公”的一半,減少“私”的一半。
如何增長公共意識,提升公共道德?孔子提出的方法是循禮而動。他說:“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欲、惡者,人之大端。人藏其心,不可測度,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治之?”“禮”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規則、規范,是標準、界限,是公德的要求。“天下為公”的“公”也可理解為“共”,人生活在共同的社會中,就應有明確的“社會性”意識,從而休戚與共,協同合作。應該摒棄自私,互相關心,扶危濟困,而不能各行其是、自私自利,更不能損人害人、弱肉強食。“天下為公”的觀念啟示人們要有“社會共同體”或“命運共同體”意識,多包容,善合作;少對立,不對抗。
(圖文編輯人:何暢儀)
(編者按:本文原題目為“不忘公心,做社會人”,發表在《孔子的叮嚀》,山東友誼出版社201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