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 | 新陽后,便占新歲

冬至簡介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于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冬至習俗
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羊肉湯
吃湯圓
江南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湯圓,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湯圓
吃水餃
每年冬至這天,在我國北方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相傳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餃子
畫九九消寒圖
一直以來民間流傳的說法是“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從冬至開始后天氣就逐漸寒冷了,古代的人們為了度過寒冷的嚴冬,所以在冬至以后開始填寫“九九消寒圖”來消遣。書寫九個字,每個字九畫,共有八十一畫,每天寫一畫,九九八十一天后畫成。或者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梅花,每枝九朵,一天花一朵。九九消寒圖不僅是消遣計日的工具,很多有經驗的農民都根據九九消寒圖來推測一年中的雨水多寡和豐歉的情況。

△九九消寒圖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申的生物,
雖然此時陽氣已生長,
但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
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
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陽氣初生,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詩詞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冬至》杜甫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部分素材來自網絡
編輯:李懂浩
審核:龔昌華